西南地区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重庆

重庆渝中“2345”机制探索志愿服务社会化模式

来源:渝中文明网    时间:2017年02月24日

  志愿服务工作是全国文明城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渝中“文明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渝中按照实现“社会文明程度更高”的工作定位,以打造“文明渝中·志愿之区”为总目标,以“你帮我帮大家帮”为总抓手,以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为总导向,通过创新“2345”工作机制,坚持志愿服务信息化、组织化,志愿活动项目化、常态化,逐步实现志愿服务的社会化运作。

  信息化支撑 做好两个平台扩大社会参与

  志愿者之区建设需要党政引导、社会参与两轮并进,最终实现全员参与。渝中区通过“政府搭台”,建立线下线上两个平台,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系统布局、统筹推进。做实“线下”平台——建立渝中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及全市首个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基地。渝中区级志愿服务中心和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基地占地近1000㎡,负责全区志愿服务组织的孵化培育、监督管理,志愿活动的统筹协调、项目梳理、成果展示等,在硬件条件、功能设置、运作方式等方面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成立“渝中区志愿服务联合会”,统筹、指导全区志愿服务活动。三大“线下平台”作为渝中区战略性志愿服务据点,对于巩固深化渝中志愿之区建设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做实“线上”平台——推广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及“志愿渝中”微信公众号。使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原“志愿云”系统)进行志愿者注册、培训及项目管理,实现了与全国志愿服务数据库互联互通。按照“随时随地,就近就便”原则,开发“志愿渝中”微信公众号,将志愿服务的注册、招募、记录、报名、项目、咨询等功能直接投送给微信用户,为有志愿服务意愿的群众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搭建起了便捷、畅通的桥梁。

  项目化运作 利用三类模式撬动社会资源

  渝中区开拓项目化运作思路,以三大类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真正实现“群众唱戏”。针对居民群众,推出社区服务类项目。如人和街社区打造的“四点半课堂”、华一坡社区推出的“光华自治物管”、国际村社区组建的“爱心妈妈”少年犯帮教团等项目,以治安巡逻、环境保洁、守楼护院、水电维修、自治物业、纠纷调解等为主题,以本社区或附近业主为主要参与对象,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和源动力。针对行业白领,打造专业型服务项目。如渝中志愿服务律师团、物业纠纷调解队、卫生医疗服务队、普法宣传服务队、青年网络志愿服务队、文艺宣传服务队等可实现流动服务、应邀服务的项目。渝中区公安分局“平安课堂”通过走进辖区学校,将安全防范知识贯穿于各类游戏和装备展示之中,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养成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针对社会单位,定制公益慈善类项目。梳理定制一批社会单位和非公组织参与的服务项目,鼓励辖区单位以建队伍或出经费冠名等方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推出如融创文明劝导、国泰出租车公司“爱心交通车”、乐善公益“城市游侠”、乐此公益“恩宁图书室”援建、“青警营”平安志愿服务等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常态化推进 打造四个终端延伸社会触角

  终端平台是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主阵地,只有广布局、全覆盖,才能让志愿服务活动遍地开花。一是建立百个社区(小区)志愿服务站。大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每个社区按照“五有”(有标识、有值班、有队伍、有项目、有制度)标准建站,打通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完成对21个社区示范站点的验收工作。二是建立百个窗口单位志愿服务岗。在商场、医院、文化服务、金融、税务、工商、燃气等100个窗口单位设立“志愿服务岗”,为市民提供引导、咨询、饮用水、休息室、医药箱等便民服务,用志愿服务彰显行业文明。三是设立百名文明劝导志愿者。组建120人文明劝导志愿者队伍,在全区60个重要交通路口开展劝导。在车站、码头、旅游区等处设立公共文明引导员,辅助城市管理,提升城区文明形象。四是培育百支优秀志愿者服务队伍。目前,渝中各类志愿者队伍共计728支,有影响力并常态化开展服务的有百余家。如区电影志愿服务队每年进社区送电影300余场次;党员志愿服务队坚持社区活动日到社区报到50余次;各社区自治物业志愿服务队成为群众贴身管家;蔡美岐“爱之光”志愿服务队常年活跃在大街小巷……通过以上四类志愿服务终端的建立,使渝中区志愿服务“可见率”“参与度”大大提高,常态化服务不断规范。

  组织化培育 五类队伍壮大社会力量

  渝中区力求打破“官方组织才有志愿活动”的束缚,通过组织模式创新,广泛发动多元主体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一是“社工+志愿服务”模式。在各社区配备1—3名专业型、职业化社工,通过社工带志愿者的活动方式,产生出“1+1>2”的帮带效应。如上清寺路社区的民悦社工组织,依靠三名具有专业心理咨询技能的义工,聚合了十多名志愿者,长期开展心理辅导、关爱空巢老人、帮扶残疾人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二是“先进典型+志愿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群体的模范带头作用,汇聚一批爱心人士,成立以模范人物命名的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如“黄和平爱心服务队”“王海珍心理辅导工作室”“王鹰调解工作室”等,借力模范人物影响力,不断放大志愿服务社会效能。三是“社区能人+志愿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区能人的号召力,将活跃在社区中的摄影爱好者、坝坝舞爱好者、曲艺爱好者等兴趣组织聚集起来,成为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骨干力量。如华福巷社区的“邢嬢嬢编织队”、上清寺路社区的“杨开玉红袖章队伍”等。四是“专业化社团(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模式。参与主体大部分是公益性志愿组织,也包括承接政府低偿购买民生项目的社会组织。如“阳光520”志愿者协会承接多个社区照顾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邻里互助会”立足社区群众服务。五是“文明单位+志愿服务”模式。组织辖区内文明单位“点对点”与空巢老人结成对子,“一对一”定向帮扶残疾居民,建立家政服务、康复医疗、疾病预防、无障碍环境等红色爱心服务队。如重庆有线渝中分公司志愿服务队,主动为空巢老人代缴水电气费,金夫人志愿服务队对口帮扶黄水贫困小学等,以文明促文明,让和谐正气在社区洋溢。2016年,完成271个市区级文明单位与社区结对帮扶工作,结对率达100%。

  成效突出显著 惠及区域百姓民生

  目前渝中全区注册志愿者达10.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6.6%,志愿者每年人均服务时长逾100小时,注册志愿服务类社会组织达16家,渝中区志愿服务联合会会员组织达135个,各类志愿者队伍共计728支,营造了“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氛围。志愿服务需要项目作为支撑,目前渝中区已建立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库,项目储量近千个,涉及关心关爱、文化生活、医疗卫生、技能培训、支教扶贫、宣传教育、环境保护七大志愿服务类别。打造项目精品,水滴之声 青春护航”项目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渝中区三级体系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初步构建以便民服务岗亭、社区志愿服务站、窗口单位志愿服务岗、文明志愿劝导员为核心的“十分钟志愿服务圈”,使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参与志愿服务,使志愿者在各个场所都能提供、宣传志愿服务。创新推出“一体化人行灯”,开启“智能交通+志愿者”劝导新模式,相关信息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燕平批示。菜园坝火车站志愿服务亭——“渝中驿站”于2016年12月投入使用,春运期间惠及十万余群众。

  同时,渝中志愿服务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是网络影响力持续放大。构建以青年网友为主体、微信公众号为媒介的“新型互联网+”特色志愿服务网络,上线“志愿渝中”官方微信公众号,开通“她公益”“阳光五二零志愿者协会”“渝中青年”等社会组织微信公众号逾20个,累计增加关注数20万余人次,发布微信5万余条,极大地提升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度、知晓度和实效性。二是活动影响力不断增强。集中开展“我们一起奔小康”“重庆志愿服务季”等主题活动50余场次,募集善款27万余元,受益贫困群众5万余人次,群众参与6万余人次。打造“520邻居节”志愿服务活动周,5年来,全域开展系列活动1000余场,惠及百万群众。三是典型影响力不断提升。嘉西村社区及蔡美岐入围2016年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邓光华、贾晓华等6名志愿者获市级荣誉。(来源:渝中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