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广东

珠海:“邻里计划”志愿服务进社区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15年07月31日

  一、背景与起因  
自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实施以来,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关于“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的文件精神,社区建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市社会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意识到志愿服务对于城市发展及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目前已建成社区志愿服务站155座,每年约有超过1000支志愿服务队伍不定期在全市不同社区开展青少年辅导、帮困助残、法律援助、环保清洁等各类志愿服务。

  然而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难发现,活动的“遍地开花”虽然在全市掀起了人人参与邻里守望,弘扬雷锋精神的公益热潮,但落地开展的项目却仍有脱离社区切实需求的问题存在。为完善我市社区志愿服务的运行模式,珠海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在团市委的指导下于2014年7月启动 “邻里计划”志愿服务进社区服务项目,旨在将社区的居民资源与社会化志愿服务进行有效对接,进一步整合社区需求,开创“接地气、讲实效”的创新型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真正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供需的无缝对接,联合专业的志愿服务力量帮助社区形成良好的邻里互助氛围,让社区的志愿服务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做法与经过

  (一)甄选试点,开创“清单式”社区服务

  为更好地探索社区志愿服务的创新模式,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在“邻里计划”项目实施前,通过向高校面试选拔,筛选出近20名具有志愿服务经验及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大学生组成志愿服务专项组,负责项目前期的文案整理、活动宣传、现场执行等工作。经过前期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分工筹备,我市九洲蓝湾小区通过甄选成为“邻里计划”志愿服务进社区的首个试点。项目首创“清单式”自选服务模式,专项组成员在活动开展前一周以预告调查的方式,通过海报、宣传单、展板、互动交流等,让社区居民提前了解服务内容,并通过征集评选“专属于我们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明确社区居民需求,并以此为导向设计未来开展的服务活动。为准确了解社区居民对于该项目的服务质量与满意度反馈,20名专项组成员分别针对首期试点服务人群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跟踪调查,并就居民反映的“项目是否会持续开展”、“寒暑假如何处理”等问题进行整理记录。

  (二)复制模式,实现网格化管理

  为进一步完善该项目的运行体系,同时将项目复制到全市各大社区,协会于2014年12月与全市9所高校及部分社会公益组织达成合作意向,将“邻里计划”带入各组织结对社区,由“邻里计划”专项服务组成员作为领队,联合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针对结对社区的特点及需求开展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涵盖四点半课堂、邻里大合唱、便民医疗、社区健康舞、爱心互换、环保大改造、亲子共读等。目前项目已成功复制17个大中小型社区,包括:淇澳社区、慈安护老中心、前山颐乐园、北沙社区、官塘社区、会同社区、下栅社区、永丰社区、九洲蓝湾、山场社区、下栅社区活动中心、南坑社区居委会、南美社区居委会、会同社区文化室、东岸社区义工服务站、斗门区下洲村村委会、富兴社区等。

  (三)多方合作,助力可持续性发展

  为契合社区居民对于医疗、法律、体育运动、青少年辅导等各方面的服务需求,项目组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并与市妇幼保健院、市司法局、市健美操学会、市书法家协会、社会福利中心、市自闭症协会、九洲中学团委、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设计学院团委等单位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同时运用“社企联动”模式,积极动员爱心企业为项目发展提供经费支持。截至今年6月,项目已收到来自数家爱心企业近2万元的爱心捐款。

  (四)媒体联动,打造独创性服务品牌

  协会以“珠海志愿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珠海志愿者”

  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为载体,通过深化信息化技术运用,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将项目信息发布做到科学化、高效化和规范化。同时结合“线上线下”交互宣传模式,在公共媒体及社区宣传栏进行多渠道展示,让居民切实看到服务成果的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三、成效与反响

  项目自2014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共计超过4500人次志愿者参与,范围覆盖全市17个大中小型社区,服务居民近7500人,服务时长超过30万小时,相当于156名全职工作人员。同时,项目志愿者结合“朝阳行动”关爱异地务工人员子女、青春护航站等服务项目,定期在异地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社区开展主题融入活动,帮助外来群体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通过近一年的项目运行,社区居民对于“邻里计划”给予高度评价,各基层单位也主动为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项目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社区和谐氛围,为社区居民的互助互乐搭建起直接、有效的服务平台。活动的开展也得到《珠江晚报》、《珠海特区报》、《羊城晚报》、珠海电视台、珠海电台等多家媒体的积极评价与跟踪报道。电台节目播出后,不少市民致电表示,希望“邻里计划”也能来到自己生活的社区。

  四、探讨与评论

  随着项目的开展,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为实现项目设计之初的目标——在社区中搭建邻里互助的网络平台,发展一批属于社区的志愿服务队伍,协会未来将在服务中侧重激发居民参与服务的主动性与自发性,从居民的被动参与发展为居民的自我服务、自我娱乐及自我管理。

  (一)引入公益督导,规范服务阵地建设

  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核心要素。“邻里计划”模式的创设及复制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很大层面上也表现出了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的日趋重视。为进一步推动项目升级发展,真正实现社区的自主化运作,协会未来除扎实巩固现有服务阵地及品牌活动外,还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吸纳引进港澳地区专业公益督导对项目进行监督、考核,通过学习先进地区的社区服务经验,完善服务内容及方法,打造真正“接地气,显实效”的服务品牌。

  (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社区队伍发展

  一方面,借由珠海公益学院这一专业化系统公益培训平台,为“邻里计划”社区服务中涌现出的优秀个人及团队免费提供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其获得专业性的服务技能证书;另一方面,通过申报省市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的案例评选,为志愿者争取上级单位的荣誉表彰,让志愿者在奉献自己的同时,也能得到社会的公认与赞许。任何一项社区服务都离不开居民的支持与协助,要发展成为可持续性的社区服务项目,除了居民的参与,更需要群众的自治。以激励机制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荣誉感,以“自我造血”巩固社区的队伍建设。

  (三)鼓励规范运作,构建基层枢纽型组织

  随着我市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现有社区基层单位功能逐步丰富,社区文化建设成为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志愿者在开展社区服务的同时,与社区基层单位形成联动或统筹关系,可以帮助社区服务项目更好的得到上级单位支持,使社区自发性的服务队伍有了规范、坚实的后备保障。

  (四)发挥地理优势,积极交流社区治理

  协会未来将通过整合现有港澳台的公益资源,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通过扩充志愿者的服务视野、创新服务理念,帮助不同社区的志愿者找到自身发展特点,通过抓住社区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在社区志愿服务项目“遍地开花”的同时,树立起每个社区的特色品牌,从而强化社区内部的“自我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