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广东

广州志愿服务队队长8年未休过周末

来源:羊城晚报    时间:2015年07月07日

  6月底的广州,烈日炎炎,又是一个周末,43岁的陈建宇一大早从广州三元里的家中赶到了位于海珠区江南西青凤大街4号的赵广军生命热线,和往常一样,她和另外两个伙伴当起了接线员。从2007年5月作为第一批志愿者加入赵广军生命热线开始,利用周末时间来这里当志愿者,接听求助电话,接访求助者已经成了她的习惯。如今,她已是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理事及赵广军志愿服务队队长。8年里,她几乎没有休过周末,累计服务时间长达4700多个小时,在她的影响下,她的父亲、儿子、姐姐都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

  不计回报,一做就是8年,当初和她一起进来的同伴们一个个离去,她成了第一批志愿者当中“仅剩”的一个,“我觉得很开心,我喜欢这种把阳光带给大家的感觉。”说起自己的坚守,陈建宇并没有太多漂亮话。正是这样的坚持,让她在过去的8年里,为那些叛逆的少年、企图轻生的少女、濒临崩溃的人们,带去了温暖和关怀。

  好人心愿 旅行让我收获快乐

  陈建宇坦言,自己从不觉得累,尽管要照顾家庭,平时有自己的工作,但坚守着这样一个“情感驿站”,她非常开心。“其实这里是一个负能量特别重的地方,因为你接到的电话、见到的人大多数是需要倾诉和宣泄的,但我会让自己找到情感的宣泄口。”陈建宇说的宣泄口就是每年一次的旅行,“旅行会让我收获很多快乐。”

  首次接线 双手直发抖

  圆圆的脸,友善的笑容,陈建宇看起来总是很亲切。“我们都是志愿者,周一至周五都在上班,周末就过来接线和接访。”一见面,陈建宇就热情地给记者介绍起了这个扎根在居民区的志愿服务队。

  2007年4月,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成立,旨在通过“生命热线”为求助者提供心理疏导、情绪辅导等服务。2007年5月,陈建宇成为了赵广军生命热线的首批志愿者成员之一。“我在网上看到成立消息,立即就报了名。”用陈建宇的话说,当初只是“很想做一些能帮助别人的事”。

  第一次上班,陈建宇被安排接听热线。“当时紧张得双手直发抖,声音也在发颤,压力很大。”

  然而,凡事都得有第一次。也是她接到的第一个求助电话,就让她改变了对这份志愿工作的看法,也让她时隔多年后仍记忆犹新。

  那是一位家住番禺的老人,老人年近七旬,住在一个高档社区里。“我想自杀,我的两个女儿都嫌弃我。”一开口,老人就让陈建宇有些“措手不及”,“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老人的生活环境应该不差,可能是太孤独了。”带着这样的想法,陈建宇耐心地跟老人聊起了天。

  原来,老人的两个女儿跟陈建宇同龄,一个远嫁国外,另一个经营生意,忙得不可开交,一年也难得回几次家看望老人,久而久之,老人变得十分孤独,竟有了轻生的念头。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陈建宇开导起老人来,并与他聊起两个女儿的工作、生活。没想到,这一聊就是40多分钟,老人被哄得眉开眼笑,也不嚷嚷着要轻生了,陈建宇提着的一颗心才算落地。

  让她没想到的是,一个多小时后,这位老人来到了热线接听室,“他就想看看我是谁,后来还说要认我作干女儿。”说起这段往事,陈建宇仍十分开心,“没想到接听一个电话,真的可以帮助到人。”

  赶赴河源 救下轻生女子

  生命热线自开通以来,已接听了求助电话超过5000个,接访求助个案逾万宗。而这8年里,让陈建宇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一次赶赴河源救下一位云南籍轻生女子。

  那是2012年的一天,当时生命热线的负责人赵广军接到了来自河源一个派出所的电话,说有一个女孩要跳楼自杀,并且点名要见生命热线的志愿者。这个突如其来的电话令人十分诧异,从热线开通至当时,并没有过这样的先例。但救人要紧,当时正在值班的陈建宇和队友立即驱车奔赴河源。

  一路飞奔近三个小时后,终于到达河源。此时,女孩已经被警察救下了天台,但在派出所里的她情绪十分激动,民警费了很大的劲才让她不再冲撞。

  “见到她时,我突然就想到了我的儿子。”作为一个母亲,一进派出所看到正在哭闹的女孩,陈建宇的心突然就疼了一下。女孩叫小娟(化名),云南人,当时才15岁。凭着多年接访个案的经验,陈建宇很快就让女孩平静了下来,并讲出了自己的遭遇。

  在此前不久,小娟在网络上认识了一名河源籍的男孩阿强(化名),两人迅速展开网恋,这一次小娟专程赶到河源,就是为了来找阿强。结果见了阿强后,俩人因为种种原因闹翻,阿强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举目无亲的小娟情急之下动了轻生的念头,最终上演了这一出“跳楼闹剧”。为何小娟一定要见生命热线的志愿者呢?原来以前小娟就经常拨打热线找志愿者倾诉心事,这一次她希望能够得到志愿者的帮助。

  得知事情的前因后果后,陈建宇心里有底了。她拉着小娟的手,轻声安慰着这个情绪已接近崩溃的女孩,耐心地开导她。“她和我儿子一样大,未来的路还那么长,如果真的就这么跳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或许是因为陈建宇像妈妈一样轻声抚慰,小娟紧抱着她大哭了一场,最后答应回云南,好好生活。

  如今回想起这一次经历,陈建宇仍感慨万千,也正是这样一段经历,让她对于自己的坚守更加执着,“这一次,我实实在在看到了自己真的能帮到别人。”

  细心呵护 改变叛逆少年

  陈建宇平时最常接触的还是叛逆青少年,“我手下已经有很多孩子了!”陈建宇笑着告诉记者。这些“手下的孩子”,说的是她接访的叛逆青少年。

  最让陈建宇牵挂的是2007年接触的一个男孩小君(化名),当时是跟妈妈撕扯着走进了生命热线的接访室的。“他妈妈不停地指责他偷东西,说他不仅偷家里的钱,还在外面偷……”陈建宇至今仍记得母子二人“对峙”的场景,小君一声不吭,眼里全是愤怒。

  妈妈被气走后,小君一开始并不理会陈建宇,但她并不以为忤,而是叫来了自己的儿子当“帮手”。儿子和小君是同龄人,沟通起来无障碍,陈建宇带着两个半大小子在社区里做义工、帮助老人。“没想到,每一次他都很配合,而且做得很好。”陈建宇悄悄观察着小君,发现孩子其实并不坏,而且还很善良。

  像待自己儿子一样对待小君,与此同时,让儿子跟小君交朋友,陈建宇的“妙招”终于有了效果:不久后,小君开口叫她“阿姨”,也愿意对她说心事了。

  原来,小君原本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可不久前,父母又生了一个弟弟,家中的万千宠爱都集中在了弟弟身上。加上条件并不宽裕,小君一家跟爷爷奶奶、叔叔一家挤在一套三房两厅的屋子里,家里总共有10口人,逼仄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心里越来越烦闷,“他说伸手偷东西只是为了让家里人看到他的存在,可每一次被发现后,等待他的是父亲的一顿暴打。”小君向陈建宇哭诉着自己被父亲殴打的经历,最严重的一次是把他的头按在水里,要他发誓不再偷盗。

  “当时我就意识到,主要问题并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家庭,这也是许多叛逆孩子的共同特点。”看着小君,陈建宇满是心疼,她决心帮助这个孩子做出改变。就这样,小君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每逢周末就跟在陈建宇身边,一直到了初中二年级。孩子的变化很大,不再偷东西,而且变开朗了许多,与此同时,陈建宇也不断做小君妈妈的思想工作,希望她能够给孩子更多关爱。“后来他考上了技校,偶尔还是会来这里看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