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山东

温暖邻里情 留住“大杂院的笑声”

来源:青岛文明网    时间:2015年06月15日

  伴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过去“同一大门内、同一屋檐下”的大杂院,换成了私密性更强的居住空间;几十年不变知根知底的“老街坊”,变成了来来去去流动性更大的左邻右舍。现代化的城市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环境,能不能同时也留住“大杂院的笑声”?重庆市渝中区用“邻里如亲”的社区文化,焐热了那些不断成长的“水泥森林”。(6月13日《光明日报》)

  “邻里如亲”的社区文化,说到底是温暖的邻里情在起作用。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邻里情也该与时俱进,实现新常态。这个新常态,就是敞开“心门”,打开房门,邻里之间多互动。可以在现实中,也可以在网络上,网上网下常沟通,多交流,像过去住大杂院一样,邻里间心贴心有笑声,有说不尽的话,感情经常性地进行沟通交流,自然在情感上就会贴近,也就能够在情感上达到融洽,自然而然就拥有了珍贵的“邻里文化”。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现在的城市小区里的居民,上查三代大概有不少是从农村转战到城里的,不知从何时起,曾经浓得化不开的邻里情,如今却被钢筋水泥森林阻隔得越来越淡。不可否认,同样是进城,当年住大杂院时,邻里间的交流沟通与农村差不多,而上了楼之后,大概由于彼此行业不同,爱好不同,共同话题不多,但这并不代表邻里间不需要接受和气,付出爱心。如果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仅少了邻里之情,火热的内心,也远离了对于邻里互助、邻里之情的追求,这样的生活就少了激情,少了乐趣。楼上楼下、乡里乡亲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种淡漠直让人怀念以前的辰光。所以,每次看到邻里之情美好回归的报道,都特别有亲切感,有一种融入其中的冲动,现在的我们太需要丰富“邻里文化”了。

  “邻里文化”是“互动”的道德文化。在道德层面上,家庭内部道德是第一层,邻里道德是第二层,社会道德才是第三层,这些层面的道德互为因果,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缺一不可。邻里道德在整个道德架构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例如,最近发生在贵州遵义市汇川区高桥镇鱼芽社区的垮塌楼事件,报道中的“喊楼夫妇”被誉为“中国好邻居”,就足以证明邻里守望相助的极端重要。如果不是骆开素和丈夫姬元奎挨家挨户敲门呼喊邻居撤离,后果不堪设想。这对夫妇“深夜喊人”的善举温情脉脉,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见证了温暖人心的邻里情,为构建现代社会“邻里守望、互信互助、文明和谐”的新型睦邻关系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赞歌。透过这件事,我们会感到,邻里间的友好,是安全的最好保障,这更说明了遵守公德与友善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平房年代”邻里之间的温情和温馨让人怀念和向往,现代化的城市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环境,也应该同时留住“大杂院的笑声”。这其中,社区如何营造有助于邻里接触交流互动的气氛,组织好各类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各地通过举办“邻居节”等各种邻里活动,深受居民的欢迎,正在把“陌生的楼宇”变成“熟人的社区”,邻里活动温暖了邻里情,多一些热心人,多一些热乎劲,就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主动起来、热乎起来。在温暖邻里情的同时,各地还注重邻里颂。依托社区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在邻里守望志愿活动中的先进个人事迹,进一步推动邻里出好人、邻里讲好人、邻里学好人的氛围。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促使居民从个人小家庭融入社会大家庭,在相知相识中相帮相助,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构建文明和谐的新型邻里关系,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的建设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友善”强调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邻里文明和谐是社区文明和谐、社会文明和谐的基础。守望邻里之情,需要从每个人做起,同时也需要社区及相关部门,多拿出时间、空间,多组织家庭节、邻里文化节等社区活动,让每一个社区居民走出家门,融入邻里,切实推动邻里守望相助。(董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