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内蒙古

包头:志愿服务 用爱谱写文明乐章

来源:包头日报    时间:2016年10月11日

志愿者正在接受志愿服务培训。
志愿者正在接受志愿服务培训。

 

  □文/记者 李 娜

  图/记者 宫伟恩

  志愿服务,如一颗颗文明的种子,播撒爱心,传递文明,为这座城市注入越来越多的关爱和温暖。如今,漫步市区的交通主干道,你会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协助引导市民文明出行;在献血车旁,有志愿者踊跃排队的身影;在敬老院,志愿者为老人包饺子,和老人唠家常……

  搭建平台 让志愿服务暖人心

  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外表,还在于精神。如何进一步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包头更有精神特质、更有文化品位、更有思想内涵、更有道德追求,我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市委宣传部志愿服务处处长任海昕介绍,近年来,包头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文明办的部署要求,围绕打造“志愿之城”目标,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理念,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精神,着力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品牌、队伍和机制建设,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志愿者的人数有了一定规模,而且活动由原来单一、简单、粗放式,向精细化、专业化层次转变和发展,更多的志愿组织涌现,加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越来越美丽,人的精神需求通过志愿服务来体现,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风尚,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的有温度。”

  积小善为大德,积小善为大爱。志愿者就像一团流动的火炬,走到哪里照亮哪里。到目前为止,全市注册志愿者达38.3万,占户籍人口的17.1%,志愿服务组织达1552支;已组建红十字应急救护、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文艺志愿等10支各具特色的市直属专业志愿者队伍,其中具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的志愿者1586人、文艺志愿者414名、法律援助志愿者4500人。

  加强阵地建设 夯实志愿服务基础

  在青山区都兰社区的烘焙室里,老师正在耐心地给社区居民介绍着制作蛋挞的步骤,居民有的称重、有的搅拌,欢声笑语撒满了每个角落。自从今年社区建起烘焙室,热爱美食的冯阿姨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像这样的特色活动社区几乎每星期都举办。据了解,都兰社区是我市首批评选出的“文明社区”。2012年,社区根据志愿服务发展情况,以其中颜色作为代表,创建了七彩之光志愿服务队,并组织志愿者广泛收集整理居民服务需求,及时联系专业的社会组织,安排志愿者上门开展服务。

  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服务越来越社区化。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援助……这些与群众利益、社会和谐息息相关的服务既需要专业机构的参与,也需要志愿服务的补充。为此,我市深入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出台了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实施意见及工作方案,在全市建成标准示范站45家,90%以上的社区建有志愿服务站(点)。

  另外,市文联成立文艺志愿服务中心,确定“三级联动、四层推进”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三传五定一展示”的工作机制,稳步推进文艺志愿服务工作;2014年,依托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西部地区首家志愿服务学院,设立项目培训室、志愿服务展览馆、“互联网+公益”媒体工作室等各类阵地14个,使志愿服务培训工作有固定师资、有规范课程、有固定场地,做到专业化、制度化。

  打造品牌活动 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

  近年来,我市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为重点,促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抓好节点活动,围绕春节、端午节、国庆节以及学雷锋月等重要节庆节点,深入开展“红红火火过大年”“祥和端午”“邻里守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万余次,“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逐步成为包头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孵化、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如昆都仑区采用“1579”工作服务模式,即运营1个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园,打造5个示范型服务社区,创立7个品牌活动,包涵9项孵化服务功能,形成了培育、扶持、孵化社会组织的良性循环,现已孵化成熟社会组织128家。

  实施品牌项目,围绕北梁棚改,实施“情系北梁”志愿服务项目,帮扶贫困学生383人、残疾人846人、空巢老人967人和农民工近1000人;围绕精准扶贫工程,实施志愿服务“五个一千”工程,789家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结对帮扶嘎查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五失青少年、残障人士、贫困户等五类人群,填补了农村志愿服务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