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风采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会员故事

记北京市海淀区知识产权庭庭长宋鱼水

来源:中国法院网    时间:2014年04月18日

  她安静、谦和、温柔、沉默,坦承自己不善与人交往。

  她是一个法官,因为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所以自觉承担责任,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给需要的人尽可能的帮助,让百姓感受到司法的温暖。

  她是宋鱼水,38岁的北京市海淀区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在她手里,审判变成了公正和善良的艺术。

  在她看来,做一名法官,鲜花和掌声固然是一种鼓励,但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信任。胜败是执法的结果,信任则是无言的丰碑。

  她说:我工作最大的动力是为普通人办事,我希望成为普通人的骄傲。

  拒绝“人情案”要在平时“养成”

  宋鱼水独立办案11年来,审理了1200案子,没有一件被投诉或举报。她被最高法院和北京市政法委分别授予“全国模范法官”、“中国法官十杰”和“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标兵”荣誉称号,她所在的北京市海淀区法院领导一提起她,就说“小宋这人,我敢打保票”!海淀区法院副院长陈琦说:“宋鱼水坚持公正执法,把法庭作为公正的殿堂,努力使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但是面对媒体,宋鱼水有一点尴尬。记者们反复追问,你毕业的中国人民大学就在海淀区法院的辖区,你的老师、同学有的当律师有的经商,他们有没有因为打官司找过你?在法官这个位置上,年是不是得罪了很多同学、朋友?如果压力来自上级领导,你怎么办?你能不能给我们举一个具体例子?

  宋鱼水举不出例子来。最后她说,我始终坚持认为,这些找人情办案的人,最终想要得到的还是一个公正的判决,公平的结果。他们之所以托关系,通过种种途径找到法官,还是因为他们对法官公正办案能力不信任,对司法不信任。

  我当法官确实得罪了不少同学和朋友。我的原则是:我尊重你的职业,你也要尊重我的职业。如果我不尊重我法官的职业,我可以放弃,选择去当律师。每次遇到人情与法的冲突时,我唯一能帮他们的,是鼓励他们去收集最有力的证据,书写最有说服力的代理词,告诉他们:用充实的证据说服合议庭,这样才能赢得对他们有利的判决。大家其实更喜欢素质的较量、高水平的较量。

  关于领导过问,首先要看过问来自哪方面,一些过问是有好处的:可以集思广益,促进案子的审判。比如说庭长过问案子,如果你承认法官队伍有水平高低之分,就很容易理解——法官判案独立、司法独立,是建立在每个法官都是高素质的基础上的,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如果是出于私人原因提出要求,那就得坚持原则,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一个法官的确面临很多诱惑,我们的现实是:一个优秀律师可以身家百万,一个优秀法官只能过洁白朴素的生活。选择了法官这个职业,就必须甘守清贫。刚开始, 人们会先试探你,但只要你能够做到防微杜渐,心中有一杆秤,就没有推不了的人情。这么十几年坚持过来,大家就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会尊重你的原则,不会对你提过分的要求。拒绝办“人情案”,也有一个“养成”的过程。理想的状态是:私人关系就是私人关系,在法庭上,私人关系不会影响我办案公正。

  我相信只要依法办案,坚持正义的信念,大多数人会理解我、信任我。我始终相信人们更敬佩按照法律原则判案的法官。我的背后,有亿万群众审视的目光,我对自己要求更严一点。

  作为一个朴实无华的人,一个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的法官,宋鱼水对法律正义的追求显得慷慨激昂。她坚定地说:

  我对法官这两个字的理解就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公平和正义。虽然每个人的文化层次、生活背景不一样,但是人们本性中追求平等和正义的要求是一样的。让老百姓感受到法律的公道、社会的关怀和正义的力量是我们法官的神圣责任。“位卑未敢忘忧国”,千百年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凛然大义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法官更应当有“甘化我身守正义”的铮铮铁骨,“毕生护法为人民”的耿耿丹心。

  法官要坐下来,听进去,审明白

  宋鱼水说,做法官先要坐得下来,听得进去。要培养恒久的耐心,培养倾听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做法官,宋鱼水的第一个“绝活”是倾听。她在知识产权庭的同事马秀荣对此印象非常深刻,她这样叙述:

  宋鱼水和我办过一起出版合同纠纷,一位老作家和出版社因为稿酬问题诉到法院,老作家的文笔好,但是对法律的了解显然不多。庭审中他用诗一样优美的语言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但一直不能很准确地讲出法律上争议的焦点,反复10来遍就同一个问题进行论述,旁听席开始有人打起瞌睡,我也开始烦躁。但担任审判长的宋鱼水却一直没有打断老作家的陈述。她神情专注,不时轻轻点头,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正在发言的当事人。直到中午12点多,庭审辩论才结束。双方的情绪开始缓和下来,当事人表示没有新的说明了,宋鱼水才向他们讲解出版合同方面的法律规定,指出双方在合同履行中的不当之处。老作家一言不发,仔仔细细听着宋鱼水讲解,半晌,突然出人意料地说,“法官,我接受被告的方案。”他随后解释道:“这事发生以后,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讲话的人,你对我的尊重让我信任你。我尊重法庭的意见。”双方当场达成调解。

  调解,是宋鱼水的又一个“绝活”,10多年来,从经济庭到知识产权庭,她审理各类民商事案1200余件,其中300余件属于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调解率达70%以上,收到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她的同事说,宋鱼水就有这个心劲,在她那里,调解已经成为一门艺术。为什么一定要调解,为什么要追求调解率?片面追求调解率会不会让法律的天平发生倾斜?宋鱼水认为,调解和判决相比,更能消除当事人心理上的对抗,便于迅速审结案件、便于执行、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而且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调解更适合我们的国情。

  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宋鱼水还发现:大量的经济纠纷是因为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产生的,仅靠法律很难解决,而企业之间的无休止缠诉,可能把双方都拖垮。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要积极寻找双方的认知点,平衡双方的利益,尽可能地引导当事人和解,使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双损”变成“双赢”。宋鱼水确立了“准确把握公正尺度,尽量引导当事人用信任的方式解决纠纷”的办案思路。

  但调解绝不是和稀泥。马秀荣说,宋鱼水心地善良,替当事人着想,但这绝不意味着没有原则。我最清楚,她在审理案件时始终把握着一条红线——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分清责任,明确是非,决不“和稀泥”。

  宋鱼水的第三个绝活是“释法析理”。法官是处在中立的位置上裁决纠纷,当事人最关心的也是这一点。受西方法律观念的影响,马秀荣就一直认为法官应该跟当事人保持距离,这是保证中立的方法。但宋鱼水总会在表示同意此观点之余委婉地提出补充意见:“保持距离不是保持冷漠。”

  宋鱼水努力把个案的公正标准向当事人解释清楚。无论在调解还是判决书中,宋鱼水总是根据自己对法律精神的精深把握,把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适用于案件的具体意见,并把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传递给当事人。她的观点是:法官尽最大限度地解释法律,让走进法庭的人不仅仅把官司打完了就完事,而是要在打官司的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感受到法的精神。

  一家电子租赁公司,在宋鱼水的手打过两场官司,一胜一败。他们第三次打官司时,正巧还是宋鱼水承办。这次判决后,这家租赁公司有些难以接受。代理人拿着法律条文、司法解释找到宋鱼水询问,宋鱼水一条一条地解释,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临走时,这位代理人说:“在你这打官司不是一次两次了,还真是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两天后,一面鲜红的锦旗送到了海淀法院:“辨法析理,胜败皆服”。

  一位法律专家说:对于一个法官而言,能做到业务精通、公平断案已经不辱使命。宋鱼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达到“辩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境界,更多的人则由此坚信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是非总有公道,公道自在人心。

  法律是无情的,司法是温暖的

  我们追问宋鱼水,就像医生和护士容易对病人的苦痛视而不见一样,一位从业多年的法官如何克服对当事人的麻木?

  宋鱼水说,这个问题我跟医生讨论过,首先我不会迁就当事人,我重视的是法律,坚持的是法律,探索的是法律,我追求的是法律下当事人的满意。我时刻警醒自己:我一生中可能会审几千件案子,但许多当事人一辈子可能就进一次法院,如果就是这惟一一次与法律的接触让他们受到不公正对待,在他们心中会永远留下一个伤痕。伤害了一个当事人就增加了不止一个不相信法律的人;而维护了一个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就增加了人们对于法律的一份信仰、对社会的信心。

  为此,宋鱼水给自己约法三章:第一,不轻视小额案件,因为小额案件往往涉及百姓生活;第二,公平对待每一个当事人,不管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无论是掏不起诉讼费的贫民百姓还是腰缠百万的富翁,都本着善良和正义来适用法律;第三,不论什么样的当事人,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充分尊重他们的尊严和利益。

  宋鱼水清楚地记得自己办理的第一个案子:原告是个起早贪黑给小饭馆送菜的民工。宋鱼水见到他的时候是个寒冬的早晨,他穿的非常单薄,破旧的衣服已经看不出颜色,尽管屋里有暖气,但他还是微微发抖。民工告诉宋鱼水,他给一家饭馆送了一年的菜,一直没给钱,临近年根,他冒着严寒一趟趟去要,求了服务员,求老板,饭馆的人烦了,连推带搡把他赶了出来。原来,那家饭馆因为经营不善,已经多次倒手,买了民工蔬菜的老板早就没了踪影。现在饭馆的老板说:“法官,自从我租了这个店面,就没少遇到这种事,好多人天天追着我要面钱、米钱,我冤不冤?”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宋鱼水依据法律规定向被告解释说:“你不冤,这帐虽不是你欠的,但你承租了这个店,你就应该先还上!按照法律规定,你可以向过去的承租人追偿,但你现在必须先把钱还上”。案件顺利结案后,那个民工捧着薄薄一叠钞票痛哭流涕,这是他重病的妻子和上学的孩子都在等着的钱。

  小额案件与标的重大的案件相比,似乎很难引起关注,但宋鱼水认为,这些可能一辈子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走进法院的人,他们更需要法律的关心。他们是弱势群体,可能没什么法律知识,交不起诉讼费,没钱请到好律师,但他们对法律的需求更迫切。我同情他们,关心他们,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但我是一个法官,我提醒着自己要更加慎重,因为同情不能代替法律的公正。

  在一个庭长接待日,宋鱼水接待了一个想上诉的妇女,她的案子不归海淀法院管辖。该妇女离婚了,孩子判给丈夫。这是一个没有任何理由的上诉,这名妇女没有固定住处,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宋鱼水耐心地倾听该妇女的诉说,同时给她解释法律相关规定,告诉她上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名妇女连哭带说,说了老半天,最后她说,非常感谢你,宋法官,我就是想找个人说说。她感激地走了,没再上诉。

  宋鱼水认为,法律是有原则的,法律最终的结果也是无情的,但是司法可以是温暖的。

  学习成为常态,思考成为习惯

  宋鱼水的勤奋努力在海淀法院是出了名的。这种孜孜不倦地学习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被逼”的,一是发自内心的主动需要。

  海淀法院刑二庭庭长陈雷说:如果我坐在宋鱼水的位置上——知识产权庭庭长,我也必须逼着自己去学习。因为那要面对一个个全新的领域,必须补充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否则就没法办好案子。宋鱼水做得更出色,钻研更刻苦,不允许自己“混”过去。

  海淀法院就坐落在面向近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国硅谷”中关村,各种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宋鱼水敏锐地意识到,法官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仅靠过去的知识底子,以往的工作经验和一张笑脸、两袖清风,已适应不了办案的需要。要行使好手中权力,就必须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的话,至少要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宋鱼水为自己确立了争当专家型法官的目标:法学理论要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能站在学术前沿进行思考;能在办案中运用理论解决疑难问题,办出高质量的案件。她主动学习,抓紧一切机会提高自己。首先是系统学习。1996年,她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她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刻苦钻研法学理论,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 3.6万字的毕业论文《论合伙企业财产》得到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她还通过严格的外语考试,被派往国外进修学习。

  其次是个案学习,围绕每个具体的案例学习相关的知识。比如在一起音乐侵权案中,她曾经邀请音乐界、知识产权界知名专家、学者、法官,举办民间音乐作品研讨会,在审判《十送红军》一案时,她有一段日子沉浸在学习音乐知识中。她曾经组织庭里的同志到天津专门去了解杨柳青年画,到工厂去了解光盘的制作过程。甚至连休假也不放过,她说,一个法官在休假时,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积累地方知识,开阔视野,对判案是非常有利的。对宋鱼水来说,学习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刻苦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为宋鱼水的审判工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开阔的思路,同时她在实践中孕育和培养了独特的司法审判视角,站在了审判的实践前沿。

  一次,宋鱼水承办了外地某商贸公司诉北京某公司经销权纠纷案。这个纠纷曾在媒体报道,社会非常关注,可当时对经销权问题,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判例做前鉴。宋鱼水针对案件焦点问题,翻阅相关资料,多次和同志们一起研讨。为了获得充足的依据,她多次向工商总局法制处、烟草专卖局等单位进行调查咨询,向专家学者求教,到图书馆查找国外判例。最后,凭着多年来的审判积累,以及对立法精神的把握和理解,她大胆地依据该案涉及的法律原理、商业惯例、案件事实做出了裁判。

  该案的审理得到了旁听的北京市各委办局60多位领导好评。在长达6000余字的判决书中,宋鱼水开创性地将丧失商业信誉作为解除经销权的法定事由,用法律原则作为裁判的依据,并将证据质证与认证等写入判决,对判决书体例进行了创新。这份判决书,被全国许多法院作为范例,此后颁布的《合同法》,明确把诚实信用作为基本原则。

  有一段时间,无效合同纠纷案件较多。在审理中宋鱼水发现这类案件有一个特点,即:相当一部分当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履行了合同。如果简单、机械地全部作为绝对无效合同处理,不利于保护业已形成客观存在的经济利益,不利于经济发展。于是,她提出这样的新观点:保护经济效益是司法公正本身的应有之义,既然这样的无效合同已经履行,只要当事人双方都是善意的,且不违反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那么已经形成的客观经济利益就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办案时,她坚持不全都按无效合同处理。特别是形式上无效的租赁合同,超范围经营案件等。同时,针对无效合同的一些立法与司法问题,她结合司法实践进行系统总结,以《无效合同的认定和处理》为题撰写了论文。此文的发表,在法律界引起关注。

  在一起商标分割案中,宋鱼水开创性地采用了拍卖的办法,既巧妙地对商标进行了分割,又让该知名商标“活”了下来。

  海淀法院的周院长说,海淀区法院很多年轻人都乐于学习钻研,下班后、节假日,总有一些人还在办公室忙碌。知识产权庭的年轻人尤为突出,宋鱼水是他们中最突出的一个。他们的论文在全国获奖,判例被最高法院公报刊载,与人合著的专业书籍受到学界关注。他们每周的英文案例讲解,成为海淀法院学术氛围的写照和工作亮点。

  我要成为普通人的骄傲

  盛名之下,宋鱼水最担心的是荣誉的到来会打破生活的宁静。她爱说的一句话“法律人要甘于寂寞,要始终保持一份内心的平静。”她孝顺父母,热爱家庭,她坚持在家人需要的时候,要守在身边。

  《法制日报》资深记者李郁采访过宋鱼水,他说,宋鱼水是属于那种有才能,没脾气的人。她善于思考,有思想,对司法有自己的见解,朴实,不说大话,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记者们问,面对获得接踵而来的荣誉,她最感激谁?

  宋鱼水说,荣誉来之不易。感激领导就不说了,显得好象在拍领导。我首先感激我的父母,他们给我上学的机会,把我培养成为一个法官。到单位后,我感激很多比我年长的同事,以前的老庭长等,是他们让我看到了奉献的力量。我感激我所有的同事。我成为先进,当了模范以后,几乎是把所有同事的功劳都“偷”过来了。其实在我荣誉的后面,有很多的人做出了贡献。

  记者们追问宋鱼水,当了模范后,跟周围的人是不是难以相处?

  但宋鱼水并没有觉得跟同事相处有困难。她的同事说,宋鱼水这个人非常谦和,非常温和友善。宋鱼水说,我不觉得自己获得了巨大的荣誉,这个荣誉是属于海淀区法院的,我还是我自己,我不包装自己。我认为人与人应该互相尊重,从职业角度来讲,你每天面对同事、面对当事人,你没有理由要求他们适应你的脾气,他们不是你发火的对象。

  关于自己的形象。宋鱼水说,我不太在意别人怎么评价我。庭审时,我会仔细倾听每个人的意见,但是事后就不在乎了。事后的评价已经于事无补,对案子的判决已没有意义。如果斤斤计较事后评价,就是对自己判断力的侮辱。我不想积累评价,不想活在别人的目光中。我会按自己的想法发展自己。

  我希望人和人的关系单纯一点。每个人都努力完成自己的事业,不要把心思和精力纠缠在小事情上,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事业上,放在享受生活上。

  我工作最大的动力是为普通人办事。

  我很赞赏我的一位同事说的话:在茫茫的人海中,你就是茫茫的人海。

  我想成为普通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