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联动态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工作动态

在“志愿服务模范城”试点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摘编

来源:中国志愿    时间:2016年02月01日

 

  深圳市创建“志愿服务模范城”工作的情况报告

  广东省深圳市团市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市义工联合会总干事 李琼

  一、深圳的探索和实践情况

  (一)基本概况

  一是志愿服务参与更加多元。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120.9万,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1.2%,位居全国前列。党团员发挥主力军作用,党员志愿者16万多人,占志愿者人数的13%;团员志愿者33万多人,占志愿者人数的28%。城市新移民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来深务工青年等新移民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融入城市,占志愿者人数60.27%。社会参与力量趋向稳定。志愿者中企业员工占26.6%,社会人士占33.4%,本科学历占32.74%,是参与志愿服务的稳定力量。

  二是志愿组织发展更加规范专业。全市志愿服务组织达9464个,每万名志愿者拥有志愿服务组织78个,覆盖面广。层级化组织体系健全。志愿服务队伍横向覆盖民政、交通、教育、文体旅游、应急等13个系统,纵向延伸至市、区、街道、社区四级,10个区(新区)均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格局。法人志愿服务组织发育壮大。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超过1880家,约占社会组织总数的20%。志愿服务项目更加专业。在医疗救护、抢险救援、临终关怀、禁毒防艾、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文化服务等19个领域组建522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建立覆盖齐全的志愿服务项目库,形成完善的项目体系。

  三是志愿服务平台不断健全。搭建实体型、网络型、资源型“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参与的互联互通。推进实体型平台建设。建立“互联网+”网络型平台。实施“互联网+志愿服务”战略,全国率先同时在“腾讯微信”、“阿里支付宝”两大平台开通线上志愿服务,每天在线可供市民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达500多个;全国首创发行电子志愿者证,办证志愿者突破39万人,推动更便捷地参与志愿服务。做大做强资源型平台。注册成立深圳市志愿服务基金会,募集资金3000多万元,凝聚了一批公益性基金会、社团等资源型平台。

  四是志愿事业发展获得肯定。2015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深调研时指出:“深圳人热衷志愿服务,内容丰富、亮点很多,值得大力宣传和推广”,并指示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6家中央媒体进行专题报道。201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刘淇同志调研并充分肯定“志愿者之城”建设工作。2013年4月,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在深圳调研时指出:“志愿者之城建设是深圳共青团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创举”。

  (二)主要做法

  一是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在全国首次将注册志愿者的年龄放宽到10周岁,编制全国第一本《青少年志愿服务读本》,在高校开设志愿服务课程。推动志愿精神融入城市主流观念,打造志愿文化,推出实名制红马甲、电子志愿者证等深圳志愿者标识,设立“公务员志愿者行动日”等主题日。

  二是动员社会力量,推动城市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动员260万多人次志愿者参与,助力深圳连续四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市义工联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试点公交系统志愿者岗位化服务,4500多名公交平安志愿者在124条公交线路开展常态服务。推广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在全国率先试点“旅游义工”工作,被授予“全国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示范市”称号。推动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发展5万多人的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开展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开展绿道、海洋等特色环保志愿服务,在160个社区、30所学校和60个U站开展垃圾分类志愿行动。

  三是聚焦民生领域,优化城市公共服务。推进医疗系统志愿服务,在19所医院推广健康U站和志愿服务岗位模式,优化就医软环境。发展文化志愿服务,出台文化志愿服务促进办法,发展2万多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开展青少年教育志愿服务,发展1.6万名家长志愿者,组织2700多名志愿者定点参与社区“四点半学校”服务。参与提升公共安全应急救援能力,在全国率先成立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先后参与国外尼泊尔地震、国内鲁甸地震、省市内灾害等救援工作800多次。实施志愿助残阳光行动,224个助残组织结对服务9549名残疾青少年。开展关爱劳务工子女朝阳行动,4.7万名志愿者结对服务9.3万名劳务工子女。

  四是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服务基层治理创新。参与力量逐步壮大,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纳入基层党建内容,作为党员“亮身份”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带动40多万社区群众注册志愿者。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服务项目不断优化,开发环境保护、文体培训、帮困助弱等20个常规项目,通过“织网工程”、“社区家园网”等网络平台,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积极参与社区平安和谐建设,开发法治宣传、纠纷调解、社区矫正、涉罪未成年人帮教等7类特色项目,发展普法、人民调解等平安志愿者14.8万人。

  五是提升志愿服务国际水平,服务国际化城市建设。发展国际化城市建设志愿者队伍,将发展志愿服务列入我市国际化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计划,建立国际化城市建设志愿者总队,全市参与国际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达4.32万人,其中外籍人士志愿者约2000人。扩大志愿服务国际交流,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国际志愿者协会等国际性组织建立联系,积极筹建国际志愿者学院。

  二、推进创建工作的计划

  (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志愿服务成为精神时尚”。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宣传深圳志愿理念,丰富城市人文精神。打造志愿文化时尚,创作和推广一批具有深圳特色、时代特点的志愿文化产品。建设深圳志愿者空间(博物馆),打造集志愿文化传播、项目交流、参与体验等为一体的全市性志愿者空间。

  (二)参与提升城市文明水平,让“志愿服务成为自觉养成”。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党员志愿者等重点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常住人口每万人注册志愿者达到1200人。推广文明旅游、生态文明、网络文明等志愿服务行动,提升文明行为。倡导志愿者自我约束与劝导他人相结合,让文明的实践者成为文明的传播使者。

  (三)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让“志愿服务成为民生补充”。在窗口服务领域广泛使用志愿者,全面开展医疗卫生领域志愿服务,广泛开展青少年教育成长服务,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精心组织开展扶贫济困、助老助残、应急救援等领域志愿服务。

  (四)促进社会基层治理创新,让“志愿服务成为和谐力量”。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出台激励专业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机制,扩大社区U站等志愿服务站点的覆盖面。完善社区志愿服务支撑体系,深化“社工+志愿者”运作模式。深入开展平安志愿者专项行动,积极协助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深化邻里守望志愿服务行动,编织和谐爱心网。

  (五)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志愿服务成为品质工程”。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完善志愿者的嘉许制度和退出机制。推动志愿服务法人注册工作,培育和发展专业志愿服务组织。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信息化应用,促进志愿服务供需匹配。提升志愿服务国际化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在志愿服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国际性志愿者交流基地。

  广州市创建“志愿服务模范城”工作的情况报告

  广东省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副主任 袁卫根

  一、近年来广州市志愿服务工作情况

  (一)加强志愿服务机制和机构建设,不断夯实广州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基础。一是推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广州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健全市发志委组织架构,目前共有包括文明办、社工委、民政局、共青团等50家单位为成员单位,起草了《广州市志愿服务时间管理办法》(修订稿)等文件,建立起全市统一的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和运行机制。二是建立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构。在“广州志愿者中心”设立志愿服务办事大厅,为全市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提供 “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建立广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化发展提供“大管家”服务;在广州市志愿者联合会、广州志愿驿站联合会等志愿服务法人团体中广泛推行“三会一章程”法人治理模式,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三是规范志愿服务运行管理机制。运用“志愿时”信息平台系统管理志愿服务工作,提高了志愿服务工作效率。

  (二)强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公众参与程度日益提高。一是层级化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借鉴亚运志愿服务“区校对接”机制,保留和发展高校志愿者队伍,组织发动区(市)、街(镇)和各级文明单位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成立广州市机关党员志愿服务总队,推动建立城管、食品药品监督志愿者等行业志愿服务队伍。二是社会化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强化。发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作用,促进志愿服务组织实现“自我运作、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各类社会化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发展,按照“小队化运作”方式,根据社区需求开展便民服务,社区与志愿服务团队常态化对接运行模式日趋成熟。三是志愿者骨干培训实现事业化发展。承办中残联首届全国志愿助残工作省级负责人培训班,被中残联授予全国首个“志愿者助残培训基地”,出版《志愿服务岗位能力培训教材》,培养了一批大局意识好、工作水平高、执行力突出的志愿者骨干。

  (三)打造常态化志愿服务阵地,切实服务城市发展和民生需求。一是150个志愿驿站实现每天常态化开放运行。二是“志愿在康园”服务站常态化运转。在全市166个康园工疗站按照“一站一队伍”、“一站一特色”、“一站一课表”的模式建立“志愿在康园”服务站。三是志愿服务阵地网络不断拓展。全市各级志愿服务组织依托全市学校、医院、工厂、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广泛建立志愿服务基地,依托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居委会、福利院等建立志愿服务站,构建遍布全市大街小巷的志愿服务网络。

  (四)固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全市性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展。一是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圆满完成多项大型志愿服务任务。继续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横渡珠江志愿服务”等传统节点性志愿服务,圆满完成一奖两会、首届广州马拉松赛等国际大型活动的综合性志愿服务保障工作。二是围绕服务民生,切实开展“三关爱”系列主题活动,拓展创文宣传等九大领域志愿服务项目体系,打造 “冬日暖阳”等系列主题活动,深化志愿服务关爱内涵,传递幸福广州理念。

  (五)完善志愿服务项目资助体系,创新建立社会化资源平台对接平台。构建服务新型城市化发展志愿服务工作项目库,依托羊城志愿服务基金建立志愿服务项目申报、审核、资助、督导、评估等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资助体系,联合中山大学探索建立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评估体系。连续五年举办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

  (六)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文化氛围持续浓厚。一是建立完备的志愿服务激励体系。推动市政府首设全市志愿服务最高奖项——志愿服务“广州奖”和“促进奖”,完善以“志愿时”为核心的激励评价制度。二是强化志愿服务文化宣传及品牌推广。形成了全市志愿者“穿志愿服、戴志愿彩、唱志愿歌、行志愿礼、跳志愿操”的社会氛围。

  二、建设“志愿服务模范城”的工作要点

  一是加强“三大类”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实现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推动全市各单位、各行业和各街道(乡镇)社区(村)街镇建设志愿服务队伍,明确各种类型志愿服务队伍的功能定位、组建主体、管理方式、服务领域和培育发展方向,构建覆盖全市各单位、各行业、各街镇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二是加大“八大类”志愿服务岗位设置,实现志愿服务“处处可为”。立足民生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在社区、交通、医疗、教育、文化休闲等城乡居民日常生活领域和各职能部门、公共管理服务单位的业务大厅设置常态化志愿服务岗位,调动全市各类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岗位开展志愿服务,促进城市功能升级、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三是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统筹管理,实现志愿服务“时时可为”。全面优化志愿服务管理流程设计及工作保障,有效整合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岗位、项目、资源等核心要素,依托“志愿时”智慧枢纽,从事前、事中、事后三大方面,构建贯穿志愿服务统筹、管理、执行、培育、维系、保障、评估等全流程的智慧型志愿服务“云系统”,实现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智慧运行。

  四是进一步推广志愿服务文化宣传,实现志愿服务“一起来,更精彩”。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标识体系、完备的志愿服务激励体系,强化志愿服务文化宣传及品牌推广,推动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以文化价值引领、激励市民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志愿之城”的浓厚氛围。

  厦门市创建“志愿服务模范城”工作的情况报告

  福建省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文明办主任 黄鹤麟

  厦门市创建“志愿服务模范城”工作进展情况如下:

  一、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市委、市政府和市文明委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注重加强领导、完善组织,保证志愿服务工作有序发展。市级志愿服务组织主要有2个:一是厦门市志愿者联合会。200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志愿者联合会,整合全市志愿服务资源,联合会下设青年、巾帼、工会、社区、科普等8个志愿者协会,近年来又先后吸纳社科联、老龄办、文明单位志愿者和各区志愿者协会加入,不断扩大规模。二是厦门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2010年2月,在市文明委领导下,成立由市文明办牵头,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志愿者联合会、市慈善总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厦门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全市志愿服务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办公室设在市文明办,组长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担任,市其他有关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协调小组根据人员变化,适时进行调整,有效保证了志愿服务的组织领导。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今天专项工作会议部署,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由市文明委领导,市文明办牵头,民政、工会、团委、妇联、志愿服务联合会等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创建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中,制定出台了《厦门市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意见任务分工方案》,提出建立健全注册登记、志愿培训、需求对接、服务记录等11项制度机制,明确部门职责、规范志愿活动。制定出台《厦门市社区志愿服务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流程,统一规范社区志愿服务。今年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开展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回头看工作,调研了解11项制度的落实情况,针对问题寻找对策,重点完善嘉许激励机制,推动嘉许回馈制度的落地落实。二是健全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根据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实际需求,从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和志愿者骨干中选拔建设一支志愿服务培训师资队伍,开展通用知识、专业技能、组织运转类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志愿服务工作,推动解决制度化建设执行层面问题。依托志愿云系统,升级改版现有网站,实现在线实名注册、项目发布、供需对接、在线培训等系列功能,争取实现经常性志愿服务项目网上地图展示,市民可上网查询就近就便参与活动。

  三、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近年来,以志愿服务岗位固定化、项目具体化、平台基地化为目标,强化志愿服务阵地建设,不断提升公众知晓度和社会参与面。先后在中山公园、厦门火车站等250个公共场所设立志愿服务点,各级文明单位主动认领对接,依托行业示范窗口建立292个志愿服务岗,在全市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站、实现全覆盖,使志愿服务时时处处人人可为。今年着重在原有阵地基础上提质增效,将志愿服务站点升级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鼓励引导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志愿者参与经常性服务,力争到2016年底,全市志愿者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12%,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比例显著增加,志愿服务参与率明显提高。

  四、进一步推广志愿活动。深入推进“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以空巢老人、残疾人、农民工、孤困儿童等困难群众为重点,设计接地气的项目,开展顺民意的活动,为百姓分忧,为政府助力。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志愿服务新兴领域,使志愿服务实现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如开展法律志愿服务,既是市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更是志愿服务的新领域,2011年起,着眼社会需求,以市司法局为主体,牵头组建专门法律志愿服务队,积极探索法律志愿服务队运作模式,1700多名法律志愿者积极参与“送法下乡”、“综治宣传月”、“国家宪法日”法治宣传、法律咨询及援助志愿服务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司法鉴定援助,在全国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今年考虑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打造美丽心灵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以“在最美丽的地方邂逅最美丽的心灵”为主题,征集单身志愿者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到各类志愿服务站点开展活动,保持活动经常有效开展。

  五、进一步塑造社会风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具有专业特点和属地特色的优秀团队、品牌项目和先进人物,培育树立白鹭志愿联盟、“善心善行365”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涌现出思明城市义工、“久久爱心团队”等省、市志愿服务品牌团队22个以及各行各业品牌上百个,引领提升全市志愿服务工作。今年主要抓好2件事:一是继续从基层培育一批创新性强、效果好、影响大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和队伍。二是以全国四个100先进名单揭晓为契机,寻找一批志愿服务好故事,依托善行APP等,面向公众征集身边故事,培育志愿文化,倡导生活化融入。

  鞍山市创建“志愿服务模范城”工作的情况报告

  辽宁省鞍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蒋玉荣

  一、鞍山市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

  1、有组织机构

  一是成立了鞍山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市委副书记任主任,由32个成员单位构成,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市文明办,负责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顶层设计、组织实施和指导监督。

  二是成立了鞍山市志愿服务协会。2013年4月,我市成立了市志愿服务协会,协会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负责全市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实施、项目协调、队伍建设、权益维护、保障激励、规范管理等。

  三是加强了志愿服务“四级网络”组织体系建设。即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四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目前,全市在四个城区分别成立了志愿服务协会,在各街道成立志愿服务分会,在大多数社区成立了志愿服务站。市委还为每个街道办事处配备了一名专职文明办主任,具体负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志愿服务工作。

  2、有制度保障

  一是制定了《鞍山市志愿服务条例》。《条例》于2015年3月5日起颁布实施,体例设置为7章40条。

  二是建立完善了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出台了《鞍山市志愿服务工作若干制度》、《鞍山市志愿者培训管理办法》等具体工作制度。目前,关于项目招标审批制度、表彰奖励制度、捐赠资金物品管理使用办法等正在研究制定中。

  3、有品牌活动

  一是组织实施了志愿服务“百千万”工程。主要目标是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00个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示范点,建立1000个常态化志愿服务帮扶对子,培育10000名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骨干。

  二是组织实施了“郭明义在行动——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党建精品工程。2013年以来,全市以郭明义为榜样,先后创建了郭明义党员急救先锋队、郭明义党员志愿服务团队、365阳光驿站等各具特色、群众欢迎的品牌1000余个,开展活动9000多次,为广大群众解决诸如就业、就学、就医以及企业遗留、涉法涉诉等问题20多万件次。

  三是组织实施了“天兴集团•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示范工程。是我市首次引入民企资本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实施了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示范项目——“志愿者关爱社区敬老助残”试点工程。定向实施“一帮一”、“多帮一”、“队帮一”、“楼帮一”系列帮扶活动。

  五是实施了“邻里守望”便民服务队建设工程。成立了市级“邻里守望”便民服务总队,在全市四个城区和三个经济开发区建立了分队。

  4、有权益保障

  一是设立了志愿服务活动保险基金。2014年和2015年,经与中国人保鞍山分公司协商,采用一次性交付保险金2万元,保证每天100人(次)、全年36000人(次)在有保险的情况下,参加由市文明办、市志愿服务协会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最高保额为20万元,共有3000多人(次)享受了保险。2016年市本级已投入志愿服务保险基金10万元,其中6万元用于常规性保险,保证每天可有500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另外4万元主要用于组织大型活动、处置突发事件参与志愿者的保险。

  二是对志愿者实行必要的补助和补贴。2014年以来,为了避免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增加志愿者的负担,保护志愿者的积极性,参照市直单位有关补贴项目和补贴标准,对参与市属活动项目的志愿者、志愿者团队、项目负责人等,在交通费、通讯费、误餐费等方面实行补助和补贴。

  三是为获得荣誉称号的志愿者进行免费体检。经市志愿服务协会与市中心医院协商,为获得年度荣誉称号的志愿者进行免费体检,已成为回馈志愿者的一项固定内容。

  5、有活动氛围

  一是典型引领。自2013年以来,连续三年在全市开展了“寻找最美志愿者”系列评选活动。目前,第三届评选表彰活动正在进行中。

  二是全媒体宣传。充分利用包括《鞍山日报》、鞍山文明网在内的市级媒体及官方微信、论坛、微博、《鞍山志愿者》杂志等平台,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和理念,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鞍山市创建全国“志愿服务模范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城工作的总体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经验推广等工作。

  二是推进 “四级网络”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四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指导协调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社会组织、慈善公益类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创城活动。

  三是建立统筹推进工作机制。将创建“志愿服务模范城”工作进行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分工,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同时,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组织、协调、指导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并对各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考核排名,在全市通报考核结果。

  2、健全各项制度

  一是完善《鞍山市志愿者注册登记管理办法》。完成鞍山市志愿者注册管理平台与中志联“志愿云”的对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全市注册志愿者统一佩发的志愿者标识和志愿者证。

  二是完善《鞍山市志愿服务记录和星级认定管理办法》。规范志愿服务记录实施过程,提高志愿服务记录的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开展志愿者星级评定,做好志愿服务结果的运用工作。

  三是完善《鞍山市志愿者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坚持培训与服务并重的原则,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要求,通过专业培训、集中辅导、座谈交流、案例分析和以会代训等方式,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志愿者骨干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

  四是健全鞍山市志愿服务活动保障机制。全面落实《鞍山市志愿服务条例》相关要求,加强志愿服务财政投入、保险保障和回馈激励等机制建设,建立市志愿服务基金会,逐步构建完善措施具体、运行有序、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志愿者权益和志愿服务活动保障体系。

  五是制定实施《鞍山市党团员志愿者管理及服务规范》。大力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郭明义在行动”等活动常态化,逐步形成以党组织为主导,党员干部带头,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

  3、强化活动推进

  一是项目化推进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深化“志愿服务‘百千万’工程”,按照巩固提高的原则进一步充实完善,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深化“郭明义在行动——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党建精品工程,组织全市在职党员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志愿服务达到总数的90%以上。进一步深化社区志愿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内有50%的社区做到五有,即有活动室、有电脑、有通讯设备、有服务器材、有骨干队伍。

  二是精准化推进志愿服务。对各社区有实际需要的弱势群体进行摸底调查,紧贴民生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帮一”、“多帮一”、“队帮一”、“楼帮一”等帮扶模式,开展“菜单式”志愿服务,确保“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推进。

  三是专业化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加强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专业化志愿者团队建设。将在全市46个街道办事处全部组建 “邻里守望•便民服务”专业队。2016年,各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将每季度到对接社区至少开展1次志愿服务活动。

  四是多样化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际,积极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文明礼仪、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

  4、完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将创建全国“志愿服务模范城”工作列入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化“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同时明确专人负责,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及时研究解决创建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二是强化队伍。继续加大注册志愿者队伍建设,突破注册志愿者的人数达到城市常住人口10%以上的目标,实现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志愿服应达到在职党员干部总数的90%以上。

  三是典型引领。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总结推广一批在活动组织、制度建设、项目实施、保障有力等方面的经验和作法,加强对全市活动的指导。各责任单位根据自身所承担的工作任务,选树典型加以推广,通过报告会、巡回演讲等形式,大力宣传“最美志愿者”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跟着学、照着做,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齐心协力共创“志愿服务模范城”的良好局面。

  四是营造氛围。运用全媒体方式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良好文化环境,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创建全国“志愿服务模范城”的浓厚舆论氛围。

  吉林市创建“志愿服务模范城”工作的情况报告

  吉林市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吴雨静

  一、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吉林市已完成工作调研、工作谋划,征求了各责任部门意见,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创城工作领导小组,新建了市志联办公楼,配备了5名专职工作人员,起草了《吉林市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并提交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列入立法规划,筹集了150万元的志愿服务基金启动资金,安排部署了元旦、春节期间的志愿服务活动,确定了市直新闻媒体开设“培育核心价值观 创建志愿服务模范城”专题专栏及全年报道计划。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良好社会环境。

  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协调新闻媒体报道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和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建立志愿者嘉许回馈制度,定期表彰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优秀志愿者,在享受政治待遇、生活礼遇等方面给予志愿者优先考虑。

  (二)夯实深入推进志愿服务的工作基础。

  1.健全领导体制。组织市志联换届大会,吸纳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单位会员,指导各协会履行注册手续,规范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打造层级严密、职能明确、协作顺畅、统分结合的四级志愿服务网络。协调编制部门,在文明办成立志愿服务工作处。

  2.提供经费支持。确定30%的全市文化事业费作为志愿服务工作专项经费,用以工作调研、会议、阵地建设、表彰奖励等方面支出。由市财政注资正式成立吉林市志愿服务工作基金,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公募性基金会和有能力的公民个人进行资助,形成多渠道、社会化的筹资机制。

  3.完善法律保障。配合立法工作部门,开展立法调研,推动《吉林市志愿服务工作条例》尽快颁布实施。

  (三)围绕“三关爱”主题,通过“六走进”形式,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1.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成立党员志愿服务组织并且每年集中开展2次以上的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回居住社区注册并且全年参加志愿服务时长不得少于50个小时。各部门、各单位、党员干部个人志愿服务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与提职晋级、评先选优挂钩。

  2.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在重要公共场所建立10处志愿服务站(亭、岗),组织开展普及文明风尚和便民利民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科技、文体、法律、卫生、治安、环保志愿服务。

  3.开展扶贫攻坚志愿服务活动。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贫困户结对包保的基础上,动员志愿者当先锋、打头阵,组织有能力的志愿者与包保单位合力精准扶贫。以社区为主阵地,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

  4.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动员大学生和高年级中学生志愿者等青年志愿者到公共场所、道路交通和赛会场馆等重点部位,宣传文明行为规范,劝导不文明言行。

  5.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在各行政村普遍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协调村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有序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常态化项目活动。坚持以城带乡,鼓励城区志愿服务组织从资金、项目、培训等方面扶持农村发展志愿服务事业。

  6.开展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普及防灾避险、疏散安置、卫生救护、急救技能等应急处置知识,参与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卫生防疫、群众安置、设施抢修和心理安抚等工作。

  (四)着力提高志愿服务制度化水平。

  1.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升级改版志愿服务网页,争取中志联支持,在本地网页开设“志愿云”系统登录端口,组织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志愿云”系统使用培训班,对全市20多万名志愿者重新组织登记注册。及时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根据标准和条件广泛吸纳城乡居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2.加强志愿者培训及管理。发挥全市志愿服务培训基地的作用,成立志愿服务培训讲师团,全年对志愿服务队以上的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骨干志愿者、志愿服务专职工作人员轮训一次。实施“休眠”、违纪志愿者退出机制,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纯粹性、公益性。

  3.健全志愿服务嘉许回馈机制。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开展志愿者星级认定。坚持定期总结表彰全市优秀志愿服务典型,优先推荐优秀志愿者参评道德模范、“江城好人”等重大典型,树立“好人好报”价值导向。

  嘉兴市创建“志愿服务模范城”工作的情况报告

  浙江省嘉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姚伟

  一、开展调研,认清“有什么”与“缺什么”,增强自信心与紧迫感

  通过组织召开调研座谈会,既认清了“创城”良好基础,也找准了工作短板。从工作基础来看,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市文明委领导下,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组建了以社区(农村)志愿服务工作站、公共场所便民利民志愿服务点为主的志愿服务阵地,初步接入了中志联“志愿云”信息系统,成立了志愿者培训学院,建立了招募注册、教育培训、日常管理等志愿服务制度,形成了“爱心超市”、“服务积分卡”等多形式的激励回馈机制,开展了以“三关爱”、邻里守望为代表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了“96345”社区志愿服务、“学雷锋公益成长计划”项目运作等五大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项目和红船服务队、南湖妈妈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团队,特别是打造了最具嘉兴特色的党员志愿服务品牌。从工作短板来看,一是有效整合志愿服务的工作协调机制亟待优化与完善。建立起一个能有效整合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志愿服务的协调机制,已成为我市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二是互联互通的志愿服务信息交流平台亟待建成与推广。

  二、设定目标,明确“做什么”与“怎么做”,把握切入点与着力点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一,做强长板与补齐短板并重,把实现志愿服务“十个有”的具体目标作为“创城”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一是有健全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由市文明委领导,市文明办牵头,组织、民政、机关工委、工会、团委、妇联、志愿服务联合会、志愿者协会相关部门、组织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统筹推进志愿服务工作。

  二是有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成立嘉兴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与中志联无缝对接,落实专职办事人员和专门办公场所,组织、协调、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有序、高效开展。

  三是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以创新的理念健全落实志愿者的招募注册、教育培训、日常管理和志愿服务的保险、激励以及“最美”志愿组织、团队、个人、项目选树等系列规章制度,以制度促进志愿服务常态、长效、有序运行。

  四是有互联的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接入“志愿云”系统,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新模式。

  五是有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运用全媒体平台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广告宣传,大力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社会氛围。

  六是有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城区常住人口的10%以上,参加活动比例不低于70%,注册志愿者每年人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间不低于25小时。其中,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志愿服务达到在职党员总数的90%以上。

  七是有多样的志愿服务阵地。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阵地,形成以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为主阵地,学雷锋志愿服务广场、文明行业窗口单位志愿服务点等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形式、广覆盖的志愿服务阵地。

  八是有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坚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借助公益创投大赛等平台,推动志愿服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发展。探索和推进“社工+志愿者”的联动模式和“文明单位+公益创投项目”的认领,实现对服务需求的最大范围的覆盖、最大限度的满足。

  九是有响亮的志愿服务品牌。进一步打响红船旁的党员志愿服务品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增强,带动全市形成一批各具特色、较具影响的志愿服务品牌。

  十是有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推动志愿服务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制度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志愿服务全过程,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使志愿服务逐步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有力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

  三、明确任务,制定“时间表”与“路线图”,提高持续性和有效性

  计划分四个阶段有序推进工作:一是组织准备阶段(1月-3月),重点是深入开展调研,制定工作方案。二是全面实施阶段(1月-10月),重点是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深入开展工作。三是自查完善阶段(10月-11月),重点是对照评价指标,认真开展工作自查,及时查漏补缺、补齐短板,确保工作全面达到“志愿服务模范城”标准。四是申报迎检阶段(12月),重点是认真进行工作总结和台帐资料汇总,全面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全力迎接中志联会同有关部门对创建工作的检查、验收。

  同时要从以下四方面做好保障工作:

  一是强化领导。成立协调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指挥工作。下设办公室,具体组织、协调和督促各项工作。相关地区、部门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落实责任。完善并印发规章制度,明确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落实责任机制,明确工作进度和要求落实具体措施,不折不扣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是加大投入。千方百计筹措经费,重点项目优先纳入发展计划,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发动广大市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活动奉献爱心。

  四是加强宣传。借助我市全方位、全媒体、全覆盖的公益广告宣传载体,采取长效宣传和短期集中宣传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宣传活动。面向广大群众普及志愿服务知识,提高公众的参与率,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泰安市创建“志愿服务模范城”工作的情况报告

  山东泰安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 程建达

  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1、加强领导。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了市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成员,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常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36个单位“一把手”为成员,将办公室设在市文明办,由市文明办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进一步强化了领导协调小组的统筹协调能力。

  2、加强联合会建设。安排3名退休和在职的县级领导干部担任泰安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负责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增加了5名联合会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了联合会的工作力量。

  3、增加财政投入。市县两级财政都设立了志愿服务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4、加强理论研究。成立了市志愿服务文化研究会,加强志愿服务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政策调研。

  5、健全工作制度。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泰安市“志愿服务模范城”建设标准(试行)》,已下发执行,并在部分街道社区开展了试点工作。制定了今年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项具体工作任务、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确定了模范城创建的“时间表”。

  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1、普及志愿服务文化,培育自觉意识。我市将2016年作为志愿服务普及年,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理念普及活动。一是编印《志愿服务宣传册》,提高公众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认同和支持率达到90%以上。二是利用媒体开设“志愿服务之星”专栏,常态化宣传推广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刊播志愿服务公益广告。三是拍摄名为《志愿者》的电影,以我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泰山救援队”为原型,讲述志愿者的感人故事,弘扬志愿服务理念。四是筹备出版一本以志愿服务为主题的杂志。五是在中小学每学年开展2个学时以上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大专院校每学年设置2个学分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选修课程。六是计划于10月份以前,开展培训交流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做高端培训。

  2、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是以“提质扩面”为目标,继续抓好“菜单式”志愿服务在社区的普及提升和向农村延伸的工作。二是以“三关爱”为主题,广泛动员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开展“邻里守望”、扶贫济困等重点活动。三是组织开展“情暖万家三个一”志愿服务活动,每年给基层群众分别送1千场健康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基层文化活动。四是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开展文明劝导、美化环境、提升服务质量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3、督导考核,评先树优。每季度,对各街道办事处进行一次志愿服务工作综合考评,打分排名。3月份,志愿服务“八个一”评选活动。4月份,召开全市创建志愿服务模范城推进会。10月份,对志愿服务模范城创建工作进行摸底考评,对街道(乡、镇)打分排名,召开全市志愿服务模范城推进会。年底,授予1-2名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市长奖”。

  4、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完善市志愿服务网站建设,重点做好“志愿云”管理系统。4月,全市各级建立10个志愿服务培训基地,编写培训教程,举办全市骨干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者培训班。5月,动员全市各级文明单位、社区(村)、行业、企业按照标准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加入各级志愿服务联合会。6月,初步完成全市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网络注册工作,指导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完善组织机构、分工和管理制度,举办系列活动和培训。

  贵阳市创建“志愿服务模范城”工作的情况报告

  贵州省贵阳市文明委副主任 朱元俊

  一、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将其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来推动。一是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志愿服务队伍作为社会协同的一支重要力量,引导志愿者成为积极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三方”。二是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重要平台载体。通过志愿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引导市民践行节约、自然、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三是作为培育良好风尚的重要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倡导“行善立德”的志愿服务理念,推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四是作为举办重大活动的重要依靠力量。将志愿服务队伍引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世界田径越野锦标赛等重大赛会服务,通过志愿者热诚周到的服务,展示贵阳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普遍赞誉。五是作为市委市政府开展专项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例如“阳光妈妈”禁毒志愿者协会、阳光助业驿站等92个禁毒公益组织为我市2015年禁毒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市的禁毒工作受到了国务委员、国家禁毒委主任、公安部部长郭声琨的高度肯定,并作出批示推广“贵阳模式”。

  通过这些年的坚持和努力,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整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市民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增加,知晓率和满意率不断提升。目前,“志愿云”信息系统已在贵阳建成使用,各区(市、县)、市直有关部门已接入“志愿云”信息系统。在社区建成“绿丝带”爱心银行志愿服务平台25个,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付出、积累、回报”机制,把“爱心银行”建设成“群众—社区”共同管理和参与的志愿服务模式。全市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000次以上,参与志愿者人数达38万人次以上。按每人每次4小时,每年8次计算,贵阳志愿者每年相当于贡献了225万个工作日。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主题,科学设计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

  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围绕“邻里守望”和“和谐贵州三关爱”主题,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的要求,常年开展关爱帮扶活动。一是开展“邻里守望”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困难职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登记制度,做到明确服务对象,明确服务重点,明确服务目标。围绕重点,设计开展项目,为服务对象送去实实在在的关爱。二是组织开展践行文明礼仪志愿服务。在全市主要交通路口、公园、广场、旅游景点等以及贵阳各类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置公共文明引导岗,开展公共场所文明引导和交通协勤志愿服务,纠正市民不文明行为,引导人们文明出行,形成文明礼让的社会秩序。三是组织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结合“三下乡”、“四进社区”和“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志愿服务,鼓励文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义务参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四是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

  (二)创新方式,推动共产党员示范引领

  采取集中报到与个人报到相结合的方式,为辖区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一是依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党员志愿者广泛开展“维护环境卫生”、“文明交通”、陪护“空巢老人”、提供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二是发展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推动示范引领,通过志愿者队伍热诚周到的服务,展示贵阳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普遍赞誉。三是组织党员志愿者进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党组织通过上门登记和网上报到的方式,向社区党员提供报到咨询服务,一站式办理党员报到手续。

  (三)注重宣传,精心培育志愿服务文化

  一是打造“绿丝带”志愿服务品牌。我市“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中央、省、市媒体的深入报道,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城市名片。二是编辑印制志愿服务书籍。2014年,完成了《贵阳志愿者手册》、《贵阳市志愿服务工作画册》等书籍的编制,并作为当年全国共产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会议资料发放。三是注重典型宣传。2014年以来,贵阳市共产党员志愿者刘兴顺、宋振文、刘钦向分3期分别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网站作为“优秀党员志愿者”刊登,贵阳市环保志愿者雷月琴当选为全国“十大江河卫士”。四是举办志愿服务工作巡礼活动。每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举办志愿服务工作巡礼活动,对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艺术再现,对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认定和表彰。

  (四)搭建平台,推动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

  按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对“贵阳志愿者”网站进行改版并更名为“志愿贵阳”网。按照“志愿云”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建立健全志愿者信息库、志愿者证书库、志愿服务记录库以及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项目发布等。

  (五)统筹协调,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

  为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推进我市志愿服务工作,参照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和贵州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做法,将贵阳市志愿者协会提升改造为贵阳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联合会成立后,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整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六)强化培训,提升志愿服务整体水平

  通过举办社区志愿者培训、弘扬志愿服务文化专题讲座、贵阳市“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培训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培训,不断提高志愿服务骨干和志愿者的整体水平。近年来,市文明办每年共举办志愿服务培训培训3期以上,培训志愿者500余人次,市直相关部门、各区(市、县)举办培训100余场次,培训人数近1万人次;社区志愿者培训班110余场次,培训人数5000余人。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坚持一个统筹

  成立由市文明委领导担任组长的“贵阳市创建志愿服务模范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各项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纳入贵阳市十三五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文明城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测评考核,纳入对各区(市、县)和市直各部门的年终考核。

  (二)建好两个平台

  一是加强“志愿云”信息平台建设。依托贵阳市大数据发展战略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加强“志愿云”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二是加强“爱心银行”志愿服务活动平台建设。“爱心银行”同时接入“志愿云”信息系统统一管理,是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平台,也是完善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机制的有效方式。在已建成25个社区“爱心银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市其它社区开展“爱心银行”建设,实现搭建小支点撬动大服务的目标。

  (三)强化三个功能

  一是强化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的统筹协调功能。充分发挥贵阳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联合、服务、促进、交流”的枢纽型组织的作用,加强志愿服务资源的统筹和整合,形成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形成市文明委领导,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统筹协调,众多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参与的组织体系。二是强化社区(乡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主阵地功能。把社区(乡镇)作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主阵地,发动社区群众广泛参与,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要求,常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强化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的主体功能。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并逐步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的主体,是志愿服务社会化的重要体现。我们将大力培育抢险救灾、医疗救护、扶贫帮困、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志愿服务社会组织,使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主要以政府或准政府组织为主逐步过度为以社会组织为主。

  (四)抓好四项品牌活动

  一是率先创建“党员志愿服务模范城”。完善“党员到社区报到”的工作机制,逐步构建“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全民服务”的志愿服务格局。二是继续开展“青春志愿者之城”创建。发挥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作用,发动更多的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事业,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三是推广完善社区“爱心银行”志愿服务模式。四是推广完善职工“爱心平台”。通过打造“爱心超市”、“爱心学校”、“爱心医院”、等平台,为职工群众提供集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维权、心理咨询等为一体的优质志愿服务。

  (五)实现五个目标

  一是实现注册志愿者达到建成区人口总数20%的目标。二是培养志愿服务社会组织30个。三是在全市94个社区成立志愿者协会。四是推广建设社区“爱心银行”。五是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