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联动态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工作动态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强:
大变局中的现代化新征程——中国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前瞻

来源:中国文明网    时间:2020年12月09日

各位亲爱的志愿者伙伴们,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探讨。在这样的日子,我们怎么样用一个国际和国内共振的视角来观察,我作为一个公共管理的研究者,跟各位报告几句。

第35个国际志愿者日的主题是TOGETHER WE CAN,就是我们在一起,我们携手,可以做很多。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看到,的是全球治理陷入困顿,全球经济陷入内卷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有韧性地让我们的社会能够在危机面前得到一定的有效应对?有很多人很关心中国的经验,尤其在国际的场合大家都很关心。

我想说这一点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是相关的。记得第一次跟中志联的领导去波恩跟联合国志愿服务组织一起开会,我们也顺访了欧洲的一些志愿者组织。我们常说“中国的注册志愿者有一亿多人”,许多人有不同的想法。在这样一个时机和挑战面前,我们让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用一个国际语言、国际视角重新看待,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就像国际志愿者日所讲的一样,在那些生死一刻的时刻,我们有机会用一种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双向结合的方式,有效、有序、有力地应对了这场危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

当然,在这个解读面前也需要大家能看见志愿服务在全球发展中的基本定位。大家都在讨论SDG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定位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志愿服务成为了一个强力的跨领域的执行手段,这跟我们五中全会精神的系统视角、统筹视角是高度一致的。志愿服务和公民参与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计划和框架中的一个基础性力量,这一点跟中国志愿服务进入一个新征程相关,这些年我们有很多重大的焦点事件和重要论断,我们怎样看待志愿服务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怎样看待我们蓬勃推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从50个向500个甚至向全局在推动?这其实为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实践写照,我们怎么样融合在党建引领建设社会和社会自发的激发活力之间找到一个道路,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在抗疫中我们怎样加快建立健全我们的应急服务体系,在急难险重的问任务中,我们的志愿者可能会发挥出在政策失效、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第三部门可能发挥着韧性支撑作用。

志愿服务大有作为,我们推动志愿服务的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让志愿服务真正能够够得着,在身边能够建立离不开的、永远能够常驻在人们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

上一次开会的时候我介绍了我们最近研究的从治理、服务、文化的三个视角看待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今天我介绍关于如何看待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系。

一是顶层设计,即我们的政治站位。因为背后讲的是志愿服务不仅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还成为我们六大重要目标中间的一大目标,这个目标是说我们怎样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中设置,这个政治站位非常高。

二是在国家治理体系上,我们怎样融合在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之中。

三是文化引领,在民生服务、民风引导和民心之间怎样通过文明的建设去推动。在顶层设计中,这三个层面扎得非常深,也希望能统领全局。

在服务为基方面。我想强调“两个意识”。第一,志愿服务作为现代服务的构成要素,服务效能是为基的,也就是你的服务要真正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这是首位。第二,为基层服务,服务为基不仅仅是服务效能至为重要,而且为基层服务也是重要的,如果我们的志愿服务能够走进65万个社区,走到普通老百姓身边,才能激活被服务者向服务者转化。

1.治理为本。对公共管理来说,我们很关心的是健全体系。大家都在讲穿透型体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领导体系,我们究竟怎样实现顶层统筹;二是管理体系,究竟如何制定过程管理、多部门协同之间的标准;三是具体多元的工作体系如何实施,才能实现精准化、常态化、品牌化。

治理格局是特别复杂的。治理格局涉及到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志愿服务这些多部门递送之间的协同,还涉及到怎样在一个多层级的政府之间联动。

还有一点是治理能力,要在工作中做到软、硬结合。我们需要指标化、项目化、工程化,可是更重要的还是需要一些软性的设计。对于各级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来说,多元政策工具的使用一定要重视,我们怎样去激励、管理,怎样寓管理于服务之间,怎样在实施文化中去建立。

2.文化为核。我刚才听到师教授的分享有很大的共鸣,在现代化征程中,我们的政策能够在宏观叙事和微观的生活之间建立通道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这样的文化有两个视角,一个视角是对于被服务者,我们关心志愿服务不仅仅是服务效能、服务内容、服务功能性,还有我们的价值共鸣和引导。二是对于服务者而言,志愿者在实施服务中要关心它对于自己的提升,我们服务中能够实现个体对于爱的理解,对于现代生活中那些温暖的认知。

3.创新为要。创新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这些软的创新,在内容上不仅仅停留在部门化、运动化、活动化,还要在社会多元服务中间创新。新冠疫情教会我们在新常态下怎样递送,在社区层面第一次递送,我们怎么样去融合外部志愿者、临时志愿者和内在的所有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之间形成合力,把党员志愿者、企业志愿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志愿者能够融合在一起,这背后需要一些软的创新。当然在技术层面要有硬的创新,要提高社会治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目前,我们的志愿服务已经实现线上和线下双循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很多智慧大厅已经建立起来,我们希望实现这样一个创新系统。

这样的目标不仅仅是未来5年的,也是未来15年,甚至是我们这些志愿服务的从事者、研究者未来这一生的很多工作、很多生活、很多热爱之所在,我们也希望能够跟大家一起,坚持系统的观念,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我们可以用更长的时间、更久的耐心去追逐,久久为功,更加脚踏实地推进这项伟大的事业。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