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快讯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国际动态

肯尼亚贫民窟的中国筑梦人 璧山小伙黎海森非洲义工之旅

来源:重庆文明网    时间:2014年07月09日

黎海森和孩子们

  黎海森和孩子们

  当今这个趋于疏离而冷漠的社会,人人爱着自己,像一片片孤岛。但只要每人拿出一点爱心,馈赠出去,就像搭起一道桥梁。更多的人学会爱了,岛屿便能互相联通。——黎海森

  6月9日,对于远在肯尼亚Mathare贫民窟的璧山人黎海森而言,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日子,并不是因为这一天将迎来自己的27岁生日,而是为汉卡教育中心(Hanka Education Center)建校舍的“筑梦工程”终于动工了。

得知新校舍将开建,孩子们兴奋不已。

  得知新校舍将开建,孩子们兴奋不已。

  ★感恩★

  新加坡到内罗毕的义工旅行

  一年前的今天,黎海森还在新加坡最大的商营银行——星展银行做项目管理,可谓让不少人羡慕不已。而谁也没想到,他会毅然选择放弃优厚的薪酬,一路西行。从在印度加尔各答的垂死之家照顾临终病人,到现在为汉卡教育中心筹款改建校舍,一路开展义工服务。

  亲戚以为他在体验生活,朋友以为他在打造履历,当地人甚至以为他是来感受贫穷。其实他只是想帮助这些孩子,没想过什么目的。如果一定要说个目的,那就是以一颗感恩的心,希望唤起更多的人的爱心,去不计报酬地关怀身边的人。

  黎海森出身于璧城街道的一个贫寒的家庭,靠母亲微薄的工资抚养成人。升入重庆南开中学后,被免除学费;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后,被颁发全额奖学金,从而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后在星展银行从事项目管理,两年后,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他选择了辞职。

  “我感恩曾得到的资助,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服务社会。”正是抱着这样的念头,让他辞去工作,开始了义工旅行。

  ★震撼★

  与繁华咫尺之隔的极度贫寒

  今年4月,初到Mathare贫民窟时,虽然心中早已做好准备,但黎海森仍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在这个肯尼亚最古老,条件最差的贫民窟里,约有70万人口居住,每一户都住在约10平方米的简陋铁皮棚里,没有水、气供应,霍乱、疟疾频发,成年人中艾滋病患者超过30%。这里也是内罗毕犯罪率最高的街区,平时劫匪多,太阳落山就四处横行,平民不敢出门。

  Mathare贫民窟里,有大约6万名儿童,但只有3 所收费高昂的公立学校,90%的儿童无学可上。2009年,由校长佛瑞德(Fred)领导,贫民窟自发筹建汉卡教育中心,收容贫困辍学的儿童。目前学校共有160名学生,70%父母双亡,被亲戚或邻居领养,15%是单亲家庭,只有15%父母健在。

  学校有十间教室,一间厨房,同样都是铁皮棚,且铁皮破损严重,裂出不少窗户大的窟窿。教室的地板残缺不全,到处是塌陷。

  而贫民窟旁边,就是繁华的内罗毕市区,非洲最领先、最时尚、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人人彬彬有礼。咫尺之近,却恍如隔世。

  ★心悸★

  破铁皮校舍里孩子们的笑脸

  黎海森来到汉卡教育中心时,尚未开学。为尽快了解学生们的情况,他和校长佛瑞德一起,去学生家里进行了家访。

  这是一次让他永生难忘的家访。

  在一位两年没交学费的学生家里,孩子的母亲由于当天没找到零工,没钱吃东西,不得不在家睡觉,因为“睡着了,就不觉得饿”。就是这名学生,怕被学校赶走,拼了命地念书,每学期都拿第一名。

  在另一位学生家里,孩子的婶婶声音微弱地说:“孩子在学校上课时,早上喝一杯粥,中午吃一盘饭和青菜,晚上回家没啥吃的,也过得去。上个月放假,在家吃得少,没熬到5月开学就死了。”

  结束家访后,佛瑞德对黎海森说,这就是贫民窟的生活。外面的孩子盼着放假,贫民窟的孩子,却盼着开学。开学了,就有维持生命的一日两餐,就有走出贫民窟的一线希望。

  一周后,学校开学了。由于内罗毕海拔较高,又下了一场雨,气温骤降到10度。风从铁皮的破口子灌进来,滴着水的教室冷得像冰窖。一些没有厚衣服的孩子,便不来学校了。而不少坚持来上学的孩子,仍是穿着短裤、拖鞋,冷得直打哆嗦。

  “但就是在这破铁皮围成的校舍里,在瑟瑟的寒风中捧着空空肚子的孩子们,一张张小脸上却满是纯真的微笑,让人心悸的笑脸。”而此刻,黎海森却感到阵阵心痛。

  ★决意★

  满地荆棘中诞生的筑梦工程

  这所自发筹建的学校,没有得到政府的补贴,反而需要支付每月35000先令(人民币2500元)的房租。学校每月向学生收取500先令(人民币35元)的学费,用以支付房租,工资,以及膳食费用。但只有30%的学生能交全额,20%交半额,半数学生没交学费。

  对没钱的学生,学校依然敞开大门,但这造成经费的短缺。为保证学生的膳食,每个老师只能拿2500先令(人民币170元)的月薪,还要靠做校外辅导才能维生。而这微薄的薪水,也时常被拖欠。即便如此,学校依然每月亏损,靠志愿者的补贴和外界的捐款来维持。

  在和政府谈判后,政府宣称,学校若能将四间房砌成砖墙,月租能减至10000先令;若将所有房屋砌成砖墙,地盘将划归学校,免去每月的房租。如此一来,能极大地减少学校的支出,用结余的钱改善孩子的伙食和提高老师的工资。更能减轻孩子们学费的负担,营造温暖安全整洁的上课环境。

  当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原本单纯地做支教志愿者就能离去的黎海森,毅然选择一条更加艰辛的路——为孩子们盖砖房。

  在这遥远的国度里,他冒着罹患传染病和遭遇抢劫的危险,现场勘探,找工人,一遍又一遍地做预算、画平面图。他与满口谎言的当地设计师“斗智斗勇”,他险些坐上了遭遇炸弹袭击的巴士,还经历了入室盗窃,所有的财物被洗劫一空。这条路,可谓是满地荆棘。

  这一切,都没有让他动摇,甚至对偷盗他财物的人,也没有怨言,只是平静地告诉朋友们:“这里的很多小孩没学上,父母也没能力抚养和管教,从小就被训练偷盗。他们没受过教育,不知道在做什么,会有什么后果。这也正是我建校舍的意义所在。”

  打那以后,他更忙碌了。为了方便做这个项目,他没有选择住在市区,而是住在贫民窟附近的旅店里,条件非常简陋。每天晚上,他忍着蚊虫的叮咬,用桌子抵着门防备再次被盗,通过博客、微信,同朋友们探讨、打磨着项目企划书和筹款文,时常要熬到凌晨三四点。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命名为“筑梦工程”的校舍建设项目诞生了,并于5月29日正式在网上发出了用心撰写的筹款文章。

  ★感动★

  爱心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此地

  筹款文章发出去后,黎海森心底有些忐忑不安。虽然有做志愿者、义工的经验,但发动公开筹款,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不知如何做得更好,不知结果究竟怎么样。正是因为担心,他把整个项目分为了两期,还把捐款截止日期改了又改,从6月15日,到6月20日,再到7月5日。

  此时,他在一路上结识的义工朋友们也纷纷加入了帮助筹款的行列。刘月宁,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坚持每日汇总,写邮件向捐款者汇报。Han Chan,在台湾某医学院念书的马来西亚华人,拿着转成繁体的筹款文,在台湾和马来西亚奔走相告。小凡,网上颇有人气的作家,不断地为项目写文,在网络上宣传,拉来一帮子大学生帮忙......

  文章刚发出去,不到一个小时,就接到第一笔捐款,5000元。捐款的女生留言,看到孩子们在假期饿死,因为喝不到学校的粥,就心酸了。还有看到文章后,联系来参观学校的。临走时,他们留下一笔捐款,而回国后,用被触动的柔软的心,持续更新着微信,他们说,“我们相信,爱心终会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

  “第一天白天,看捐款的名单,多数还认识,但到黄昏和深夜,就有些不认识了。到第二天,捏着长长的捐款者名单,竟找不出一个认识的。”黎海森感叹道。

  直到6月5日,文章发出刚好一周,收到近150人的捐赠,从年轻的高中生,到古稀的长者,从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到遥远的英国。而工程的一二期款项,筹齐不说,还超出了几千元。

  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爱心捐款,让黎海森感动不已,他在微信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自己是身在这里,触摸得到贫穷,自然容易感动。但所有的捐款者,在飘渺的远方,在安逸的环境里,与孩子们没有任何交集,只因看到一段文字,便心生怜悯和慈悲。你们,才是可爱而高尚的人。”

  6月7—8日,校舍的建设材料开始陆续运到现场。而今日,筑梦工程将开始动工修建。

  澎湃的爱心之潮,也让黎海森有了继续做好这一公益项目的底气。学校的桌椅大多腐坏,孩子们没钱买课本、文具,有的甚至没有可以穿着上学的鞋子。还有一些孩子,成绩优秀,却面临辍学和饿死的境地。后续的捐款,和建校结余的款项,将用于这些专项支出。

  璧山县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