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培训聚焦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段桂青在第二期秘书长培训班结业仪式上的讲话

来源:中国志愿    时间:2015年10月22日

  在中国志愿服务第二期秘书长培训班结业仪式上的讲话

  (2015年10月13日录音整理)

  各位学员:

  大家好!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各位专家和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期秘书长培训班顺利完成了培训任务,紧张而充实,达到了预期目的。

  首先我传达一下刘淇会长在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发展与理论创新圆桌会议的讲话要点(略),供大家领会学习。下面我将本次培训班进行如下小结:

  本次培训,是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以来的第六期培训班,也是一年一度的以秘书长为培训对象的主体班次,精品班次。按照工作部署,培训以“邻里守望”为主题。从各小组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家对此次培训给予了充分肯定。普遍感到:一是主题鲜明。本次培训,紧扣主题、聚焦问题、共谋发展,特别是自2013年12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向全国发出“邻里守望”的倡议之后,近两年的实践里,该项目活动覆盖面不断扩大,工作触角不断延伸,影响力大幅提升,成为新时期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品牌,丰富的实践为此次培训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二是内容丰富。两位专家紧紧围绕邻里守望主题开展一系列讲授,尤其是专家通过蹲点式、解剖式的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许多鲜活的实例,形成了近10万字的专题研究报告,为此次培训提供了生动教材,引用大量案例来说明问题,支撑观点。三是创新模式。把“邻里守望”成果展示,项目签约仪式,文艺汇演,专题讲座,分组研讨和大会交流等专题配套形成组合拳,满足培训需求,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培训模式,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培训的实际效果。

  培训过程中,大家交流深入,会上会下、场内场外热议,学习、研究、讨论的气氛活跃,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我就本次培训作一简要小结,并就邻里守望工作谈几点想法和建设性意见。

  一、深化培训成果,在学习与交流中探索。

  通过培训,大家都有很多体会和收获,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深化了认识。两天来,不论是专家讲授的内容还是学员讨论交流的成果,都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探讨了邻里守望的科学内涵,深化了思想认识,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这个共识集中落在邻里守望的核心意义,在于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社会和谐与进步。

  二是开拓了视野。本次培训,从实践到理论,从概念到方法,进一步明确了邻里守望的功能定位和实践途径,诠释了中国特色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使我们的工作思路更为开阔,增强了立足实际、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积极性。

  三是交流了经验,各地积极推介开展邻里守望的宝贵经验和典型做法,为此次组合拳的会议和培训,先后征集实践成果585个,包括59个典型案例、197个品牌项目、135个特色团队、108个先进事迹、84个感人故事,另有文艺作品143个、微视频182个,可谓是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案例详实。从一大批报送的材料中挑选了典型经验材料作为大会交流。很多同志表示,一定要把经验带回去,指导和推动本区域、本系统志愿服务发展。总体讲,要把培训成果转化为再认识、再实践,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动力。

  二、把握时代脉搏,在实践与创新中发展。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遵循;伴随着城镇化大规模推进,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邻里守望如何适应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特点;如何坚持把志愿服务融入百姓生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倡导“从关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你我做起、从日常做起”,推动志愿服务“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人人可为”,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研究、解决的问题,要求我们要大力推动理念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邻里守望在服务基层群众、优化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夯实邻里守望的工作基础。

  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邻里关系是最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社区是现代社会的微细胞,也是社会服务的基本单元。扎根基层、面向群众是“邻里守望”鲜明的活动特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论是谈和谐、讲文明,还是谈民生、讲治理都强调基层的基础作用,夯实工作基础,社会微细胞健康循环,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区域特色,整合区域资源和优势,在政府公共服务的支撑下,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搭建需求对接、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工作平台。夯实基础,眼睛向下,让群众感受到志愿服务就在身边,通过“点、线、面、网”帮其所需、解其所困,促进家庭稳定、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二是构建服务体系,打造邻里守望的工作团队。

  服务体系直接关系到志愿服务的实际成效。要发挥好“条块”作用,区分不同类型的情况,鼓励、支持、引导和培育各级各类社区志愿服务团体、公益性组织发展,实现城市与农村对接、专业与社区对接、居民与流动人口对接。要发展专业化、特色化的志愿组织力量,吸引专业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加入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伍,满足群众的专业化需求。要积极推进“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建设,实现社工与志愿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工作互动,提升志愿服务的整体效能。

  三是完善发展机制,实现邻里守望的持久发展。

  邻里守望强大的生命力要靠机制建设,机制建设怎么建、由谁来建,确实是在实践当中需要解决好的问题。邻里守望做得好不好,要看服务到位不到位、群众满意不满意。要坚持立足基层,围绕需求,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体制优势、制度优势,党员带动,文化引领,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在项目设计、项目对接、项目培训、项目督导、项目评估等方面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三、找准工作定位,探索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工作的新模式。

  要坚持和把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并在实践中逐步固化为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一是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探索邻里守望品牌化引领模式。要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邻里守望的内涵和外延,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邻里守望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实现的途径。真正让邻里守望上连大局,下接地气。

  二是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探索邻里守望项目化运作模式。顶层设计体现了科学的统筹规划。要从全局的角度,运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统筹,区分城乡和不同领域,实施定向帮扶、精准服务。要聚焦问题,及时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项目调查,针对面临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协调关系、落实举措。

  三是更加注重资源整合,探索邻里守望多元化合作模式。“邻里守望”内容广泛,需要整合各方优势和资源。要培育和发展类型多样的专业化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鼓励不同志愿者队伍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合作服务,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有效满足广大群众的多样化社会服务需求。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坚持传统社区与虚拟社区同步推进,“线上”与“线下”相互补充,传统和新兴媒介手段相互促进,形成以“互联网+”为导向的资源共享、队伍共建、优势互补为特征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范式。

  四是更加注重规范运行,推进邻里守望制度化驱动模式。规范化建设、法制化建设是志愿服务未来发展的重点。目前,法制化建设进程正在加快,国务院责成民政部拟定的《志愿服务条例》已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条例对志愿服务的发展目标、责任主体、权责义务等进行了明确,各地要切实加强法制化、制度化建设,以制度促进邻里守望规范化开展,以制度推动邻里守望常态化运行。

  五是更加注重典型培育,推动邻里守望社会化发展模式。

  在全社会倡导“行善立德”服务理念,贯穿以德为先导的根本遵循,体现以善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彰显以行为关键的实践路径,突出以立为根本的重要方法,引导人们在服务社会、贡献爱心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推动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和社会时尚,实现志愿服务精神传承、创新,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下一步,将以北京综合包户、吉林进村屯、百步亭进社区为导向,着力培树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受欢迎的邻里守望服务先进典型。目前,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正在打造“文明城市群”。要坚持全面切入、融合发展,结合各地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推广深圳、武汉、成都等“志愿者之城”建设的经验,不断提升邻里守望的影响力。推树典型,用典型来引领,使“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同时,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发现和培育基层的萌芽,推动具有本土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发展。

  同志们,本期培训班即将结束,希望大家回去后,积极推动培训成果的转化、应用和创新,认真组织好本地区本部门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工作,创造出更多好的经验,好的做法,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使邻里守望成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品牌和标志,让邻里守望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中国梦中最精彩、最感人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