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媒体聚焦

南方都市报:每10个广东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
这些暖心故事刷屏了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0年12月16日

2020年已接近尾声,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广东志愿者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或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阻击战,或奔赴乡野以知识助力脱贫攻坚,或在街头巷陌用实际行动帮困助弱。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广东省实名登记的注册志愿者已超过1311万人,平均每10个广东人就有1个实名注册的志愿者。

来自香港的志愿者——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明伟杰,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迅速和学生们成立了一支疫情防控科普青年志愿服务队,通过网络向大众多维度科普疫情防控知识。西部计划志愿者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王弘这一年在广西龙胜县把创客教育带给了乡村孩子。“奉献、有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通过他们的故事不断被传播与传承。

暨南大学副教授明伟杰:

除夕夜建百人志愿队科普疫情防控知识

当听到疫情消息的时候,明伟杰正在香港过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明伟杰对疫情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警觉。“这是一种从未出现过的病毒,因此当时关于疫情的信息非常杂乱,网络上真假信息错综复杂,普通人根本无法辨别。”明伟杰立刻与学生商量,准备组建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将关于疫情的各种信息整合、过滤,准确地向公众传达。

原本,明伟杰打算组成一支十几人规模的志愿队,但组队消息一传出去,短短几个小时,队伍就壮大到了100多人,其中包括22名香港学生、4名澳门学生、4名台湾学生和2名华侨学生。“那一刻我非常感动。可以说,这是我到现在为止,人生中最为感动的事情之一。”明伟杰回忆道。

当时志愿队成员们根据各自所长,成立了五个小分队,分别负责最新文献解读、线上答疑解惑、新媒体创作、宣传与编辑和心理健康教育。

除夕夜当晚,志愿队就开始行动了。成员们在紧张地收集、整理、归纳和翻译海内外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知识和指南,希望可以在疫情暴发的第一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相关政策还没有要求必须在公众场所戴口罩的时候,明伟杰的疫情防控科普青年志愿服务队第一时间推出了视频,大力提倡宣传大家尽量戴口罩。大年初二晚上,志愿队发出了三条公众号文章,科普新冠病毒。

为了解决群众的忧虑与疑问,志愿队还建立了几个微信咨询群,有校友群、老师群、学生群。“我们也是一边自己学习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一边去给大家普及。”明伟杰表示,在疫情开始的头两周,服务队成员基本上是24小时轮班,一个接力一个,持续收集数据,持续翻译,持续更新。

志愿队还特意成立了一个翻译小分队。明伟杰认为在医学界中,文献是第一参考来源,他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尽快看到这些信息。同时,志愿队也充分考虑到了在华外国人的需要,将相关的防疫知识翻译为英文,帮助他们在疫情中更好地自我防护。

据了解,整个疫情期间,暨南大学疫情防控科普青年志愿服务队服务人群接近6万人次,其中包括500余位外国学生和老师。

捐出一个月工资,为学生购置网课设备

到了后期疫情稍微缓和,明伟杰开始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去上课。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有学生总是不能参与网络授课。作为医学班班主任的明伟杰,他了解到有的学生可能身处山区、贫困地区,或者居住环境、电子设备没办法满足上网学习条件,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

考虑到大学生不太会主动求助,明伟杰决定让更了解学生情况的学校学生处去筛选出有需要的学生,并向学校提出,捐出自己的一个月工资,给大概10-15个学生购置上网设备。后来经过学生处和校友会的帮助,这件事情得到了落实。

回想最初选择医学作为专业,明伟杰称一方面是因为小时候经常生病,觉得医生可以帮助很多的人;另一方面,做医生可以做临床,也可以做老师,还可以做科研,他希望把有用的知识薪火相传下去。

2020年10月,明伟杰被授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

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王弘:

支教一年,把创客教育带到乡村

2019年7月,作为第二十一届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长,王弘和队员们一起,奔赴广西龙胜县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一年的时间不长,却足以影响我们每个人的一生。”王弘感慨道。

龙胜县是一个山城,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整个县城都被山包围着,田地大都是梯田,朴素的房子建在山坡上,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王弘对龙胜的最初印象,就是这样视觉上的美丽冲击。

当他到达目的地,开始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他才逐渐开始了解这座山城里的孩子们。

在龙胜开展第一个志愿服务项目“七彩假期”时,他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小女孩开朗阳光,经常和志愿者一起打羽毛球。当志愿者问起她一个人在家时害不害怕,她说不害怕,只要找个大音箱放一些音乐就好。“当时我们就觉得这姑娘好可爱。”王弘说当他们继续问她“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时,她却停顿了,用不符合她年纪的口吻说她想要一个完整的家。

在七彩假期两周的时间里,孩子们这种不符合年纪的表达,给王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为生计远走他乡,对于龙胜这样的偏远山村,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当志愿者聊起他们的父母时,他们总会展现出一种失落,甚至有的孩子会哭泣。

为了更多地给予孩子们陪伴,王弘和志愿者们把课堂移到送他们回家的路上。秧地、木林、大寨、东寨,这四个最近也得走半个小时的村寨,是志愿者们结束一天的课程后必走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志愿者们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们一起唱歌,聊他们的小愿望,鼓励他们的小想法,告诉他们大山外边的世界,然后把他们安全送回家里。

最好礼物,是孩子们的好奇心

在支教的一年里,王弘大部分时间是在龙胜中学做一名高中老师,教的是高中的通用技术课。

“在学生眼里,这门课是最副的副课,但它反而给了我很多发挥的空间。我在课堂上和他们聊新的科技;在课堂外给他们办科技社团。”王弘说,教一门副课并不容易,要在有趣和有用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因为没有考试或者学业的压力,学生在你的课上就可能睡觉,他们只会凭着兴趣听课。

当讲到机器人、5G、3D打印机、无人驾驶汽车等时,学生就会表现得很活跃,也带给王弘更多的反馈。王弘就因势利导讲很多他们可能需要、同时他也很想讲的东西,比如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产品的制造方法、有趣的专利发明与科技创新等等。“其实那个时候,看着他们在班里齐刷刷望着我的专注目光,感觉我就像是被星星包围了一样。而和星星交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王弘说道。

这一年,王弘还拥有了一个带着学生参加市里的创客比赛的机会,连续一个月,王弘每天晚上都给学生做一个多小时培训,八个人两个小组认真准备时的努力、赛前的紧张王弘都看在眼里,虽然最后只拿到了市三等奖的成绩,但还是让王弘很受鼓舞。

在龙胜中学的志愿服务,让王弘意识到:作为支教志愿者,最大的价值就是向乡村传递视野。陪伴也许是一时的,资助可能是有限的,然而对知识和未知的好奇心,却会化为他们目光中的星星。“这是我能送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

 

作者:叶孜文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