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媒体聚焦

中国志愿:从硝烟中走来的“战场志愿者”
——抗美援朝一等功臣顾复生教授的故事

来源:《中国志愿》杂志    时间:2020年11月27日

 

顾复生教授近影

今年10月25日,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难忘的日子里,记者采访了当年在鸭绿江边为志愿军战士进行志愿医疗服务的顾复生老人。我们称她为从硝烟中走来的“战场志愿者”。

秋日的阳光里,这位饱经历史沧桑、毕生为了人民大众生命健康而不懈奋斗追求的医学老人,神态安详地坐在我们面前,她记忆力极好,娓娓道来,把我们带入七十多年前的往事中。

淞沪抗战:火线战场的募捐者

1928 年出生的顾复生教授,是我国著名内科和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教授,获得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荣誉证书。

她生于上海,18岁入党,70年前,22岁的她参加了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为志愿军伤病员服务,荣立一等功。

顾复生家学渊源很深,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对她有着深刻影响。祖父严寅亮(1854-1933)为清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北京名胜古迹颐和园的牌匾即为其所题。父亲严希纯(1879-1965),贵州省最早的共产党人之一,参加过北伐;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期间,曾任中央军委交通联系人,并帮助红二、红六军团顺利通过贵州毕节地区;战争年代,严希纯三次被捕,革命意志如磐,撇下贤妻幼女流离失所;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他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顾复生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顾馨是一名助产士,顾复生从记事起就跟着母亲到上海肇家浜路棚户区为穷人免费接生,母亲善待穷苦人的医德医风对她的影响很大。

“红色基因是什么?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法宝,内核是为人民服务。”“志愿者是什么?志愿者是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奉献者。”

“红色基因注入志愿者行动,可以使志愿者行动锦上添花。”

话题拉开,顾复生这样为我们讲解红色基因与志愿服务的关系。

“那个时候还不叫志愿者,叫尽义务。我很小的时候就自觉自愿地参加抗战和救灾募捐,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参加抗议美军暴行的游行活动,参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群众运动,还有,参加地下党。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在上海爆发。硝烟弥漫的战场,出现了童子军慰问团,当时年仅9岁的顾复生就在其中。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行动,她和童子军的伙伴们在上海南京路的繁华地段跳舞厅为全民抗日进行募捐,所有捐款都用于慰问国民革命军奋勇抗击日寇。那时,她还太小,不大懂事,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募捐活动。至今,她还保存着当年的合影照片,日寇侵略上海的强盗罪行在她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1946年12月24日晚上,北京大学选修班女生沈崇,去看电影途经北平东单路口时,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皮尔逊等2人挟持至东单操场施暴。一时间,北大女生被美军欺辱的消息在全国各地激起极大愤慨。北京、天津、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爆发了强烈的抗议活动,有50万学生相继参加,其中,有500多名进步学生遭受毒打和被捕,在这群热血青年当中也有顾复生,她多次走上街头,积极参加抗议美军暴行的示威游行。她回忆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爱我中华,就不能怕流血牺牲。”

顾复生还有一次参加志愿革命行动,就是抗议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公朴、闻一多的暴行。1946年7月11日深夜,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李公朴在昆明突遭暗杀。4天后的7月15日,李公朴殉难经过报告会上,同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的闻一多发表演讲,一针见血刺痛国民党当局,当天下午,闻一多也遇刺身亡。这两起险恶的政治谋杀,把国民党专制统治之黑暗暴露无遗。此时,顾复生和同学们奔走于上海街头,游行示威,发表演讲,义正辞严谴责国民党当局。后来,顾复生上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还是党组织的帮助下,她离开上海到了扬州一个同学家里,躲开了祸端,直到上海解放,才转危为安。

顾复生为何对志愿革命活动那样执着,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学生运动?在一本《一生为医——顾复生教授从医68周年自传画册》中,我们找到了答案:父母的革命影响,家学源远流长,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理想的确立,就是她永不改变的红色基因。

采访中,她感慨而言:“大学二年级,我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同时参加上海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活动。那时候,学生运动仅仅是革命的一部分,我不是学生领袖,也不是职业革命者,可是,当时几乎上海所有的学生运动,我都主动参加了,尽到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至今我还感到十分自豪!”原国家卫生部部长崔月犁曾为顾复生从医68年题词,写下了“真善美”三个大字。老人说,这应该是当今志愿者的真谛,也是红色基因注入志愿者行动的升华;红色基因+志愿者行动,应该成为永远的信念和追求。

抗美援朝:救死扶伤的战斗者

在老人家中,我们看到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其中有顾复生1951年8月在鸭绿江边战地医院上海志愿医疗手术队驻地与功臣的合影,有毛泽东主席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扉页上为其亲笔签名的照片。老照片的背后有着一连串难以忘怀的故事。

老人回忆说:上海解放后,我从扬州回到上海同德医学院复学。1950年12月,我作为上海第二劳工医院一名实习医生,报名参加上海市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第三大队,我是第一批在鸭绿江边为志愿军伤病员服务的医务工作者。当时,医院就设在鸭绿江边上,丹东二道江村原日军野战医院。

我属于地方上的医生,也是第一批进驻前线的,实话说,所有报名赴前线的同事都没有抱着回来的希望,因为美军的飞机几乎天天到鸭绿江边轰炸,投放炸弹、燃烧弹,伤病员都是从朝鲜前线运回来的重伤员,抢救治疗任务很重。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传染病,如大叶肺炎、回归型痢疾、斑疹伤寒、红斑狼疮等。每天,我们不仅非常劳累,神经也时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当时,我们每天接收200多名志愿军伤员,我负责伤员分类,同时参加抢救伤员,从早忙到深夜,一天睡不了三四个小时觉。我们辛苦点儿,就能多挽回志愿军伤员的生命。那时医疗资源有限,对于传染病患者也没有控制防护措施,我竟染上了斑疹伤寒,经过紧急治疗才转危为安。病刚好,又马上投入工作,为什么?因为参加抗美援朝的战士们,都是出生入死啊!很多都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他们义无反顾地跨过鸭绿江,却不知道哪一刻就会战死在沙场。记得有个孩子般年龄的志愿军小战士是我的病人,我精心照顾他。伤情好转时,他叫了我一声:“妈妈!”至今,我还珍藏着这位小伤员留给我的纸条,上面写着:“您比我亲妈还好,见到您很亲切,您就是我的妈妈!”

在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8个月工作期间,顾复生参加抢救和照顾了多少志愿军伤员,自己也记不得了。由于工作优秀,表现突出,她荣立了一等功,媒体上突出报道过这位白衣天使。

1951年9月,顾复生作为一等功臣到北京参加国庆2周年观礼,列席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朱总司令的接见。她请毛主席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页上签名,毛主席欣然命笔。数十年过去了,这本书像珍宝一样被收藏着。老人说,那是她终生难忘的时刻。

“70年过去了,我依旧怀念在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的那段日子,时常怀念那些牺牲在我眼前的志愿军战士。正是几十万志愿军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才换来了中朝两国的长期和平,才打出了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奋斗不屈精神,我们应该永远珍惜这笔精神遗产。”顾复生如是说。

结束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这个话题时,我们又意外发现一幅顾复生与胸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合影照片。显然,这张合影照片要早于抗美援朝战争。老人笑着解释说:“那是1949年,上海解放后,一些解放军战士患上血吸虫病,当时上海组织防治血吸虫病医疗队,我作为医学院的学生,报名参加了医疗队,也是边学习、边服务,完全是尽义务。可以说的 是,由于表现好,荣立了四等功。”

“只要革命有需要、民族有危难、国家有号召、老百姓有需求,我就会义无反顾、竭尽全力参加志愿行动。”顾复生老人说得真诚有力,令人感佩。

“赤脚医生”:心系百姓的志愿者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时光,顾复生参加了多次医疗队行动,为贫困地区的群众送医送药。追寻新中国的脚步,她在从医经历和医术方面更加丰富,越见成熟。1951年,她在北京医学院附属北大医院工作。1953年,她到苏联列宁格勒第一医学院研究生院从事心血管病,特别是高血压病的研究。1957年回国后,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59年,而立之年的顾复生参与创建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担任心内科主任,直至退休。

跟随顾复生的传奇人生,有着许多闪光点:周恩来总理的保健医生;中国第一个女医学博士;中国介入手术女医生第一人;国内首个成功安置永久性埋藏式起搏器专家;创制“土”监护仪和除颤仪,建立国内最早的监护病房;获得北京市政府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荣誉称号等。

几十年间,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带出数十名硕士生、博士生,多次参加和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先后担任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总编等职务。

除了把自己的精湛医术奉献给来医院看病的患者,她最为关注的,还是更多的尚不能进城享受现代医疗的那些贫困乡村的百姓。

“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对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说。人民领袖心中牵挂着农村的百姓,顾复生积极响应号召,成为第一批主动报名下乡的“赤脚医生”。她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开办了一所半农半医的卫生学校,担任副校长,举办了“赤脚医生”培训班。这是北京市第一家“赤脚医生”培训班,自编教材,自制竹管式听诊器,为当地留下一支永久的医疗队,并为解决当地农村缺医少药作出了贡献。

1974年,顾复生报名参加延安医疗队,巡诊宝塔山下,赶上了一位50多岁的农妇,因为分娩时的土法接生致残,造成尿漏,痛苦不堪,20多年没穿过干净裤子。顾复生不是泌尿专业医生,但她觉得一定要救助这位患者。她向医院求援,要求派泌尿科医生前来救急。很快,泌尿科主任吴国荃来到延安,为患者实施修补手术,解除了她的病痛。

顾复生在延安医疗队整整工作了一年,坚持每天出外巡诊,延安宜君县五里镇的黄土高坡到处留下她送医上门的足迹。有报道称,她对危重病人体贴入微,不分昼夜守护在炕头救治,为当地很多患者解除病痛,有不少人挽回了生命。

在北京友谊医院工作的数十年间,顾复生几乎每年都要参加社会义诊,还多次帮助身边的患者。在心血管科有一个患者,家中十分困难,而病情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让患者愁眉不展。这时,顾复生毫不犹豫,拿出6000元为患者支付了医疗费。平日里,她还经常自掏腰包,帮助缴不起住院费、买不起饭票的贫困患者。再有,农村来的患者,赶上医院床位紧张,不能及时住院,又没有地方住宿,她便把患者带到家里。多少年了,全国各地许多患者都与她有着书信往来和电话联系,她总是不厌其烦为患者讲解病情,介绍治疗方案,安排来院检查治疗。采访时,老人说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的患者几十年都没有忘记我,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近些年,耄耋之年的顾复生无法再到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了。但是老人并不甘心,还是坚持参加了2013年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国家卫计委指导,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共同主办的“同心·共铸中国心甘南行”公益志愿者行医活动和2015年“同心·共铸中国心阿坝行”大型公益志愿者活动的前期策划,为大型公益活动献计献策,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

“我放不下贫困地区的患者,放不下红色基因+志愿行动的情怀。活到老,干到老,只要生命存在,志愿行动的闹钟永远不能停摆。”采访结束时,顾复生如是说。

 

作者:陈辉 杨连元  来源:《中国志愿》杂志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