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媒体聚焦

山西日报:“最美志愿者”张明——一个钉鞋匠的小善大爱

来源:山西日报    时间:2020年09月17日

原标题:“最美志愿者”张明——一个钉鞋匠的小善大爱

 

一架钉鞋机、一个木质工具箱,加起来30多公斤的重量,62岁的张明搬起来已经颇为吃力。近日,家在阳泉市矿区段西沟社区的钉鞋匠张明,扛着这套工具倒了两趟公交车,花了40多分钟,才来到阳泉市福利院,为老人们义务修鞋。

“我也就这点手艺,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张明笑着说。从上午10时到下午5时,除了短暂的午饭时间,张明帮助20多位老人钉了鞋、修了拐杖。

像这样的义务服务,张明已经坚持了13年时间。除了福利院,每隔两个月他还会去聋哑学校、驻地官兵营房、矿井口,为大家免费修鞋。为了方便,张明还专门买了两架钉鞋机,常年放在聋哑学校和驻地官兵营房。

张明的家庭并不富裕,爱人患骨质增生无法干重活儿,钉鞋成了张明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父亲是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小时候,父亲总是教导我,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遇到困难,我们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父亲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张明说。

张明有一个红布小包,他说这是他最爱惜的东西。小包里面是一枚徽章,长方形,金属质地,白底红字写着“中国志愿者”。2008年汶川地震后,张明想去震区做志愿服务,由于一开始火车不通,直到两周后才赶到北川。第一批“顾客”是几个志愿者,张明修好鞋,志愿者要给钱,他赶紧推:“我是来义务服务的,哪能要钱,你们就给我签上个字吧。”张明义务修鞋的消息一下就传开了。第二天,抗震指挥部给张明做了一块牌子,写着“志愿者修鞋点”,牌子一挂,人多了起来,张明忙得不可开交。他买来两块红布,摆在修鞋点旁,给谁修鞋,让谁签名,两块一米见方的红布,几天后就签满了。“中国志愿者”徽章就是在这里由工作人员为他佩戴的,这一枚徽章让张明爱惜得不得了。

“咱可是中国志愿者,就要为社会多做好事。”十几年来,张明一直用自己的手艺传递着爱心,也将志愿服务传递到每一个角落。2010年他又先后到发生透水事故的王家岭煤矿和青海玉树泥石流灾区,以义务修鞋的方式奉献自己的爱心。

“修鞋我专找张明,不仅仅因为他手艺好、收钱少,最主要的是,我们知道他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帮助别人。”矿区退休职工刘喜智说。

2011年,张明获得了“阳泉市道德模范”称号。如今,钉鞋匠张明成了矿区的名人。“平时要是不在钉鞋铺,肯定是外出帮人义务钉鞋了。”张明钉鞋铺附近的摊主王丽华说。

张明并不是阳泉本地人,他的老家在忻州五寨。他12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及3个姐弟共同生活,因为家境贫寒,张明基本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他体质较弱,无法干重体力活儿,最终选择了钉鞋修鞋这门技艺。或许正是这独特的经历,让他拥有了乐于助人的热心肠和回报社会的理想。

张明说,有一次,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来找他钉鞋,可能听别人说他去过汶川,就与张明聊了起来。小伙子说如果以后国家有了困难,他也想去尽一分力。“你能有这种想法就是好的,但一定要有行动。”

当小伙子离开时,拜托张明,如果以后张明再去做志愿活动,希望能带他一起去。事后,张明得知,这个小伙子刚从劳教所出来。看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产生了影响,张明觉得很欣慰。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就这样,无论谁来钉鞋,张明除了认真、仔细地把鞋钉好外,还免不了用自己的亲身体会跟来钉鞋的人唠唠家常,用朴实言语感染身边的人。因为他觉得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帮现在就是帮未来。

“常来钉鞋的人,我就告诉他们可以不用付钱,可以捐赠一件不穿的冬衣,等天气冷的时候,我想把收集起来的冬衣寄到我帮助的甘肃省宕昌县一所山区学校。”张明说。

 

李炼  来源:山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0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