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联动态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工作动态

孙志军: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指引
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开启新征程

来源:    时间:2021年09月09日

当前,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都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举办这次培训班,主要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对此,我谈几点想法。

一、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志愿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当前,开展志愿服务工作,首要的是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讲话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一是始终坚持党对志愿服务的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实践的有效途径,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今年以来,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志愿者,在重大活动中多次肯定志愿者,“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就有优秀志愿者的代表,对积极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寄予厚望。各地志愿服务联合会要认真履行引领、联合、服务、促进的职责,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立场主张贯彻到志愿服务的全过程,确保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工作导向。

二是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以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为依归,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追求。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服务群众意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围绕基层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需求,发挥所长、展其所能,不断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我国志愿服务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厚德仁爱、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等道德精髓,弘扬了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蕴含的服务人民、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等崇高追求,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价值导向。我国志愿服务在方针原则、精神内核、目标任务、载体路径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之路,引导人们在身体力行中感悟中国文明、弘扬中国精神、体现中国价值。

四是始终坚持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中推动社会文明实践更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志愿服务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和标志,又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实践进步。要引导广大志愿者自觉做精神文明的播种者、践行者、推动者,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实现崇高的人生目标。

二、积极推进志愿服务融入社会治理

志愿服务是社会成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实践形式,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要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参与重点工程项目、帮扶群众所需所困,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贡献力量。

一是明确志愿服务的管理职责。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招募志愿者的责任主体。根据有关规定,有资格招募志愿者的主体有五类,分别是志愿服务组织、慈善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公益活动举办单位和公共服务机构。一般的企业和社会机构不能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更不能打着公益的幌子,以志愿服务名义招募志愿者进行生产经营等方面活动。一般的机构没有授权,招募的志愿者只能在单位内部开展服务。要准确把握志愿服务的属性和要求,正确对待志愿服务,依法开展志愿服务,共同营造尊重、支持、关爱志愿者的社会氛围。要落实志愿服务的主体责任,坚持谁招募、谁使用、谁管理,由招募主体确定工作任务、明确职责要求、细化管理办法,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维护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合法权益,出现问题由招募主体负责承担相应责任。要采取合法的组织管理方式。遵循自愿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行指派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服务。要坚持适度适量,安排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应与志愿者的年龄、知识、技能和身体状况相适应,不得要求志愿者提供超出其能力的志愿服务。同时还要履行告知义务,在招募志愿者开展活动,应当说明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以及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志愿者是自觉践行志愿服务的人员,登记注册就应有机构、部门和专人来组织协调,服务保障,推动落实。

二是明确志愿服务的具体任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要求和任务也不尽相同。当前要重点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持续抓好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目前,我国疫情形势总体稳定,但个别地区还出现了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必须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要根据疫情形势变化,有针对性地充实服务内容。要积极做好应急预案和各项准备工作,一旦发生聚集性疫情,及时启动“战役”模式,组织开展应急志愿服务。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志愿服务能够有效动员社区居民自主管理自身事务、协同参与公共事务、共同提供社会服务,在密切邻里关系、服务百姓民生、增强社区活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前不久,被授予“七一勋章”的王兰花,就是一名社区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先进典型。16年来,王兰花带领社区志愿者们致力于帮困扶贫和社区服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000多次,帮扶1400余人次,为居民解决生活中各类大小事情7000多件。类似于王兰花这样扎根基层的志愿者还有不少,各地方各方面要很好总结、学习推广。

三是明确志愿服务的保障举措。志愿服务是公益服务,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应依法依规受到尊重和保护,需要给予必要的保障和激励。要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解决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在安排志愿者参与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志愿服务活动前,应当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效果很好。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出台了《学雷锋鼓励保护暂行办法》,规定因学雷锋受伤、致残、牺牲的救治、救助、抚恤措施,明确了财政最后兜底的保障办法。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嘉许激励,彰显价值导向,制定以精神奖励为主的褒奖措施,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要重视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对志愿服务的基础数据进行归集汇总。

三、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化程度

“组织起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重要法宝。这些年的实践表明,组织化程度越高,志愿服务的作用就越突出。去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武汉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从谋划启动、推进展开,到深化拓展、调整巩固,整个过程领导有力、组织严密、职责明确、措施具体、落实到位。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2.4万名志愿者就近就便统一组织管理,迅速解决了广大市民对基本生活需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志愿服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规模实战范例。

一要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团队大量涌现。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各类志愿服务队伍达99万支,但相当部分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开展志愿服务不多、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志愿服务联合会是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温馨家园,要加强统筹协调、协同联动,为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将较为成熟的团队扶持培育为志愿服务组织,联合会重在把现有的志愿服务组织和人员联合起来,在引领、联合、服务、促进上更好发挥作用。可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为符合条件的志愿服务团队提供启动资金、办公场地、专业培训等方面的帮助,支持其承接公共服务,不断增强自身造血能力。要落实好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运用备案与挂靠相结合的登记管理制度,尽可能多地将志愿服务组织特别是自发的草根组织纳入依法管理范畴。加强规范化建设,一方面各地志愿服务联合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组织内部治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工作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推进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的诚信建设,指导已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依据章程建立独立自主、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团结引领,既要尊重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又要引导志愿服务组织遵循社会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当地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服务,成为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有益补充,更好推动地方文明实践活动。要善于针对不同类别和规模的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分类指导,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注重开展志愿服务的实效。

二要科学有序组织志愿服务。志愿者队伍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离不开周密高效的组织实施。注重组织动员,明确志愿者招募的主体资格、主体责任,坚持实名注册、实名上岗,做好资格审核、岗前培训、力量配置,优先选用身体、思想、心理素质好的同志,在志愿者招募、使用、管理等方面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办法。注重统筹协调,从一开始就弄清楚哪里最需要志愿者、缺哪方面志愿服务、何时需要志愿服务,从而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进度、职责分工,做到统一部署、系统安排、协调推进。注重抓好落实,及时掌握活动进展情况,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服务内容、措施,做到动态化管理,真正实现精准实施、精准服务。

三要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这些年,新媒体积极宣传志愿服务,踊跃开展志愿服务,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有益贡献。加强新媒体行业志愿服务品牌建设。要精选效果好、口碑好的优质项目、优质团队加以扶持,建立志愿服务组织,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搭建志愿服务网上平台。网络是志愿服务的重要发力点、增长点,广大新媒体和互联网企业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要总结推广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志愿服务的经验做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线上线下互动,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精准化程度、专业化水平。借助新媒体传播力,广泛弘扬志愿精神、志愿文化。这些年涌现了大量的志愿服务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可以及时转载推送相关报道,创新制作歌曲、短视频等融媒体产品,生动展现志愿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服务群众的感人故事,营造“有时间做志愿者,有需要找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四、大力加强志愿服务研究培训

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探索实践,迫切需要加强志愿服务调查研究和骨干培训,为各项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研究和培训,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夯实基础、储备力量,力争2022年底以前,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案例归集、教学培训等方面取得新的实质进展,以新的形象迎接党的二十大。

一要加强志愿服务理论研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体系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本质特征、精神内核、目标任务、重要方针和基本途径。要支持志愿服务研究平台建设,积极发布志愿服务课题,创造条件鼓励更多优秀学者聚焦志愿服务研究,努力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志愿服务工作建言献策。要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探索建立志愿服务发展动态考核指标,科学评估各地志愿服务发展现状,为志愿服务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提供重要参考。

二要加强志愿服务制度机制研究。制度管根本、管长远。要多走进基层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各地方单位、各有关方面在实践中都积累和创造了一些好做法,要通过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讲清楚哪些做法好用管用、哪些做法需要改进完善,在此基础上做好总结归纳,及时把较为成熟的经验做法提炼上升为制度机制,形成立足新时代、扎根中华大地、适合中国国情的志愿服务制度模式,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制度机制。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志愿服务立法研究,完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引导促进保障功能。

三要加强志愿服务实践培训。志愿者培训是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努力做到“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分层、分级、分类开展培训工作,着力培养一批熟练掌握志愿服务基本要求和服务技能的志愿者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管理知识、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人才。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研究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方法和路径,推动形成科学的教材体系、教法体系和师资体系。要搭建网上培训交流平台,建立志愿服务培训云端知识库和分享库。要建好用好志愿服务培训阵地,充分依托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志愿者培训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志愿服务培训学院,为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培训提供阵地。

(本文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孙志军同志在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孙志军 来源:《中国志愿》第4期 发布时间: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