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联动态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工作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张翼: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提升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能力

来源:中国文明网    时间:2020年12月09日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学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并结合“12·5国际志愿者日”主题活动谈几点我自己的学习体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与未来15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这是最早我们党从志愿服务体系、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角度,把志愿服务上升到上层建筑的领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志愿服务在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当中的积极作用,明确提出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这一章当中又明确指出,要畅通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志愿者参与治理方面,我们原来建了很多平台,但是如何畅通这个渠道,使得志愿服务真正顾及到社区的需求,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联合国在1985年设定全球志愿者日的初衷就在于通过各种活动唤起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以志愿者的身份助力社会经济发展。30多年过去,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全球都得到广泛认可,在凝聚全球力量方面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志愿服务在中国从萌芽到兴盛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交相辉映。在中国志愿服务的早期发展阶段,以社区为基础的志愿服务和青年志愿服务、巾帼志愿服务、老年志愿服务以及扶贫志愿服务这些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激发了志愿服务事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和《志愿服务条例》的出台,在制度层面对志愿服务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当前,志愿服务正在从节日性、示范性、部门性、号召性转型到常态化的、治理化的、社区化的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矛盾之后,我们应该看到人民消费的升级,也应该看到人民对志愿服务的质量提出了个性化和日常化的需要。

党对志愿服务事业有关表述的变化,说明志愿服务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在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方面赋予了更为重要的职责。这次我们从文件的表述里获得了更多的鼓舞,我们要把自己所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力量,提升中国未来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

从中央到地方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成熟化、志愿服务开展的组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化正在改变和形塑新发展阶段的志愿服务工作,为志愿服务注入了新的发展理念,设计了新的发展格局。这“三新”我们要贯彻到位,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在新阶段建立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志愿服务工作,并且以这个志愿服务工作塑造我们当前新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这些都要从理论贯彻到实践当中。只有与时俱进地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加强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志愿服务体系,才能适应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需要。现在,千百万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与责任担当。

在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当中,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设计了美好的蓝图,在这个蓝图当中,共同富裕与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是我们时代的核心内容。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的过程本身也是志愿服务群体不断扩大的过程。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方面,一定会在未来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志愿服务精神的发扬光大是思想政治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实践文明活动的重要内容,对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社会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利益格局的调整,复杂的形势,尤其是国内外的形势和环境,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目标,细化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各项规定,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架构设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党的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这个创新就是从治理格局阶段强化到制度建设阶段。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要求我们在基层治理中强化志愿服务,并为志愿者搭建参与治理的社区平台。在党的领导下,要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就必须真正将志愿者作为新生力量纳入到社会治理体系,使其成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必须调动志愿服务的力量,形成现代化的志愿服务供给体系。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建设彰显了社会活力,其中社区志愿服务是居民自治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志愿服务的形式调动和激发社区群众参与热情,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社区治理实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参与在社会治理中既代表重要的社会力量,也是参与社区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社会主体,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参与能够助力社会治理在新的发展历史阶段凸显新的发展格局的特征。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志愿者作为最美逆行者,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抗击疫情的号召,自觉自愿活跃在疫情防控一线,在医疗救护、便民服务、心理援助、交通运输和社区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2月,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和赞扬了广大志愿者的付出和努力。

此外,在一些城市和农村社区,在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出现了党建+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中心为依托,以党建引领为指引,面向基层,贴近民生,服务群众,通过党的领导、群众参与的志愿服务,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推动社会共治共建共享,相关党建与志愿服务的实践为志愿服务参与助力提升现代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生动和鲜活的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志愿服务在基层的实践和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册的要激活;二是把平常的志愿服务活动节日化、活动性要转变为常态化、治理化;三是把志愿服务从系统的领导部门化进入到社区,形成社区化的日常供给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志愿服务的发展实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志愿服务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硬需求实现之后,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尊严和权利等带有主观输入性的软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满足人民群众的软需求与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目标相一致,通过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让人民群众共享治理成果,切实感受到幸福、获得、安全。在这里,蕴含了传统优秀文化和先进思想的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助力社会治理,成为实现软需求的重要途径。

最后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