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志愿服务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华北地区

【山西】雷锋精神进入“返璞归真时代”

来源:中国志愿    时间:2014年03月05日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学雷锋,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故事,不同时代也该有不同的特点。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雷锋的形象是“高大全”的,甚至被拔高到神一般的地步。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拔高和张扬自有其合理性。但在今天看来,过度拔高不仅无助于雷锋精神的弘扬,而且会损害雷锋精神,使雷锋精神成为一种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道德标准,无形中拉开了雷锋与我们普通人的距离,使学雷锋成为一件“难事”。

  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美好的事物总会留下来。人性本善,人本向善,每每得到帮助或者帮助他人,哪怕一点点,我们都会由衷地快乐。这说明我们的本性还是崇尚美好与善良的。如此,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雷锋精神也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所不可或缺的。

  那么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学雷锋方式呢?有人在坚持“高大全”,比如丛飞、郭明义,更有人在尝试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爱岗敬业,助人为乐,不人为拔高,不刻意奉献,做得自然,爱得坦然。让雷锋精神“返璞归真”,让雷锋精神在平凡和普通中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大爱的魅力。算是这个时代对雷锋精神新的注解与传承吧。

  王青凡是吉县阳塬村人,她是一名环卫工人。若不是她的故事,貌不惊人的她很容易被人忽视,但她却在一夜之间让吉县人记住了她,认识了她,并为她竖起了大拇指,称她是当代的雷锋。她却说自己不敢跟雷锋比。

  事情发生在2012年10月28日,王青凡当时在吉县县城清扫路段时,发现路边有一个无纺布袋,觉得可能是别人丢弃的垃圾,正当她清理这些垃圾时,有两沓钞票从布袋掉出来,袋子里面还有多捆钞票,都是百元大钞。王青凡赶紧把钱收在一起,抱着袋子跑到了常去歇脚的药店。

  王青凡回忆道,“我急乎乎跑进药店,医生还以为我哪里难受哩,我说我拾下钱了,让他赶紧打电话报警。”药店老板帮她拨打了报警电话。

  10分钟后,民警赶到现场,经过清点,王青凡才知道,那个包里竟然装有整整10万元钱。后经公安民警核实后,当天就把钱归还给了失主。

  很快,王青凡捡到十万元钱交还失主的事情不胫而走。许多人都为她竖起了大拇指,称赞她是当代的雷锋。王青凡忙摇头,说哪敢跟雷锋比,“雷锋一辈子做多少好事啊。”

  有人也曾开玩笑地问王青凡:“反正你家不富裕,你怎么不拿上一两捆?”王青凡笑着说:“别人的东西咱从来都没想过要动一个指头,我家里是不富裕,但我活了60多岁,不能让人在咱背后戳脊梁骨。”“那钱不是我挣的,花了,良心不安。”王青凡的回答很朴素,也很真实。

  拾金不昧,乐于助人,勤俭节约……这些在王青凡那个年代出生的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做人品质,如今却变得稀罕了。与那个年代相比,如今的物质丰富了,我们的精神却迷失了,这或许是我们该反思并做些改变的时候了。

  “那个时代学雷锋根本不管是不是3月5日,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刚上学的孩子,都要响应毛主席提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生于1965年的刘旭艳说起雷锋来津津有味,“雷锋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标杆,一切向雷锋同志看齐。”“在我们这代人看来,凡事从点点滴滴做起、工作敬业爱岗、生活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人就是雷锋,而作为我们工人来说,最能体现雷锋精神是爱岗敬业。”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在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单一的年代里度过了自己的儿童和少年时代,也是雷锋精神影响最早的一代人。“在我们那个时代,雷锋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只要是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雷锋精神都深深地在他们心里烙下了印记。”

  刘旭艳说,读书的时候,学雷锋做好事就成为最大的时尚,参加工作后,工厂里几乎人人都抢着搞卫生,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同事之间也是互帮互助,争着做好人好事,争当先进。那时帮助别人是一种荣耀。“那个年代,雷锋精神影响我们太深了,我们对雷锋的事迹也是相当熟悉。”刘旭艳说,这些故事几乎人人都能讲,还有雷锋的日记几乎人人都会背。到现在刘旭艳也爱在邻里间“管管闲事”,有空的时候,她常利用洗衣服剩下的水清洗一下楼道的卫生,为大家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爱心没有门槛,爱在点滴之间,希望通过我们的‘爱心粥’活动,能温暖许多善良人的心;送人热粥,手有余香。”70后张刚在他的爱心日记里这样写道。“70后”张刚,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他更加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2010年开始,他与好朋友王强发起太原爱心粥活动,每天下午5点半,由专人推出粥车,为困难人群免费施粥,至今免费施粥超过1300多天,发放爱心粥50多万碗。

  谈及温暖无数人心的“爱心粥”事迹,张刚说,“我们做的事很简单,希望通过此事告诉大家,爱心没有门槛,谁都可以尽一份心意行善,带给别人温暖的同时自己也收获快乐。”然而,看似简单行为的背后,却承载着一份社会责任的义举,这似乎也印证了他的行善理念——低调而持久。

  张刚说,“起初,有人说我们是出风头、也有人说是为了吸引人眼球,我和王强从没有解释过,做爱心应该是起而行之,而不是坐而论道,再小的善举都胜过再大的善念。我们用坚持说明了一切。”“如今太原‘爱心粥’活动已经成为了一个慈善品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上百人为‘爱心粥’捐了大米。他们大都是慕名而来的。也有人说起初不相信,直到他们亲眼看到在寒风中排队打粥的人们,才信了。”张刚说。“爱心粥让我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幸福。”张刚说,有人问“爱心粥”还会坚持下去吗?他和王强承诺:“只要饭店在,我们就会坚持下去。”

  张刚觉得,我们每个人应心中常存善念,坚持善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从生活细节和生活习惯培养爱心和公益心,奉献他人提升自己,这个社会该会多么温暖。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帮助他人,把我们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这才是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精神在我心中永远不会过时。”80后自由职业者潘典这样说。“刚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每天都要教我们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老师也给我们讲过雷锋的故事,教我们见了长辈要问好,多帮助同学们。而且,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我们集体义务劳动。”1980年代出生的潘典,至今仍能完整地唱下那首歌,也是从那时候起“雷锋”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潘典说,学习雷锋可以结合当下的家风问题。中央电视台推出“家风是什么”特别节目,潘典认为这与学习雷锋精神不谋而合,“常做好事,去帮助别人;老实做人,不干坏事,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雷锋精神,放在现在也并不过时。”

  从老家大同农村来到太原,潘典已在省城生活了11个年头,工作的原因使得潘典与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接触。在他看来,如今社会做善事的人仍然有很多很多,他也一直要求自己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潘典也是个热心肠的人。前不久的一天,他开车回家,在路边看到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妇女,着急打车,他便停下车问是否能帮上忙,妇女告诉他,出门忘带钱包了,小孩因天冷直喊肚子疼闹着要回家,潘典没有太多考虑,将母女二人安全送到家。虽然多跑了一段路,但那位妇女下车时的一句“谢谢你小伙子”,让潘典觉得自己做得很值。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朗朗上口的雷锋歌曲被传唱了50多年,雷锋叔叔已然变成了雷锋爷爷,向雷锋同志学习同样走过了半个世纪。

  不同的年代,雷锋精神和学习雷锋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和内容,但美好的品质总有长久的生命力,家住太原老军营的宋大叔一家三代的学雷锋故事,就记录了学雷锋内容和形式的变迁。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上下很快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

  生于1960年,家住太原老军营的宋如海用“那是我们一代人的精神信仰”来形容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行动热潮。

  在这个已经五十多岁的人眼里,“雷锋”两个字就是工作、学习,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那就是最高关于信仰的象征。

  宋如海回忆,从他小学记事起,无论是七八十岁的老者,或是咿呀学语的孩童都在学习雷锋。“毛主席的号召就像是一颗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那时候学雷锋都是自发的行为,很骄傲,脑子里不想别的东西。”

  宋如海回忆他的小学生活,每天上课前要喊口号,上课时老师会专门讲雷锋叔叔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学校的墙上标语写的、黑板报上刊登的、宣传栏里贴的、“大喇叭”里广播的,全是关于学习雷锋的宣传内容。“下学后,学校还要组织学生一起学习,让学生们发言,或者写出学习体会,那种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所有人都早早到学校,抢着干活。有时候去帮村里的孤寡老人打扫院子,把他家里的水缸挑满水,然后再为他读上一段报纸,大家争着当不留姓名的无名英雄。”

  这样的劲头激励着宋如海始终学习雷锋精神。

  2010年8月12日,老宋去银行取钱,当他取完自己的2000元后,银行自动取款机还在向外吐钱,一直多吐出了3000元钱。老宋拿着钱和存折走向柜台向工作人员退钱,工作人员开始查了几次并无差错,不肯收钱,老宋没有离开,最终,工作人员打开监控看了一遍,那3000元钱是前面一位取钱者操作未完留下的,归还了钱,宋如海如释重负走出了银行。“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没有一点夸张成分在里头。我当时最单纯的想法就是不能拿别人的钱,雷锋同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呢,哪能拿别人3000块钱呢?”

  老宋的女儿宋景玉是个活泼可爱的80后。她拥有80后独生子女共有的童年回忆,红领巾、白球鞋、蓝校服,构成了小学的最重要的颜色。

  宋景玉对学雷锋最初的印象停留在小学时代。

  初春三月,天气乍暖还寒,学雷锋成为整个月的主题,在学校的板报上,美术老师精心勾勒着雷锋大哥哥的画像,各年级学习雷锋做好事的情况汇表一目了然。各年级主任和班主任重点讲解要如何学雷锋,学习雷锋热心助人,帮助别人做好事,学习雷锋钉子般的精神,学习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临末了,班主任老师一定会说:“看看哪个班的学雷锋最积极,我们就能上学校的红榜,我们班多有面子啊。”那时的校园里,孩子们的想法也十分简单,学习雷锋做好事就是光荣,就能得到老师表扬得到小红花。

  老师分配完任务,班里就分了几个小组开始认真学雷锋,还是每周写日记,将好人好事纪录下来。

  宋景玉小组的成员从各自家里拿来铁锹,到门前的路上修路,把路上的坑用土垫平,见到小水洼还铲来些沙子或石子添上,见到车辆平稳地从他们垫好的路上通过,甭提她们心里有多高兴啦。

  3月5日当天,宋景玉跟她的小伙伴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上街头,扫扫地,擦擦玻璃,为孤寡老人打扫家,陪其聊天讲故事……“那时我们干活都非常卖力气,为自己能为社会做好事而骄傲自豪,为能得到老师和学校的表扬而高兴。”淳朴而真实的感情让宋景玉至今回忆起来,仍自豪不已。

  持续一个月的学雷锋活动让小宋受益匪浅,只要到了学雷锋的日子,她们一般儿大的学生整天削尖脑袋琢磨着做好事,真希望路上有个残疾人,好让他们把他搀着送回家;真希望雨天里有个没带伞的人,好让大家把遮雨的塑料布借给他;真希望在路上能拾到一个钱包,找到失主后,不计回报,做到拾金不昧……

  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潮也在不断涌现。时代变了,雷锋精神在这一个时期的诠释也就发生了变化。

  小宋的表侄是个90后,在平时学习、游戏中,几乎没有听过“雷锋精神”,要不是遇上学雷锋日,雷锋精神还真没怎么听到过。和他一样,同学们对雷锋也没什么概念。

  如今在学校里,学习雷锋的氛围已远不能和老宋小宋时代相比。偶尔听过的,也只是那句调侃,“雷锋叔叔没户口,3月来了4月走”。老宋说他去接小小宋时,发现学校的一切都与他上小学时所有同学争当小雷锋不同,在小小宋这一代人心中,雷锋叔叔的形象已经模糊的看不见了。

  每年小小宋的学校都会组织学雷锋小组,都是3月5日前忙活一阵儿,到敬老院看孤寡老人、去公交站擦站牌儿、两两一组结对子到军属家慰问。过了3月份,这些做好事儿的活动也就坚持不下去了。

  2014年的3月又到了,现在让小小宋最头疼的就是,老师布置作文,写写身边的学雷锋,好人好事,他回家后问表姑,为啥要学雷锋呢?

  在如今许多90、00后孩子们的眼中,雷锋的形象是无法和宋如海甚至宋景玉这一代相比的。在老宋的记忆中,雷锋精神是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代名词,而到了小小宋们这一代孩子们的印象中,雷锋形象似乎只剩下了灯下埋头补袜子或帮助老人找儿子,这些难以理解的形象了。时代在变,关于雷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该有所变化了。这或许是我们最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月2日,当家住陕西省镇巴县青水乡仁和村何锡军的父母带着锦旗和截肢儿子的问候走进太原市助残帮扶爱心协会的时候,感人的一幕湿润了在场所有人的眼眶,两双粗糙的手紧紧握住了席爱的手,眼里噙着泪水,激动地说着“谢谢,谢谢!”席爱安慰着老人,询问何锡军身体的恢复状况。

  2013年冬天,席爱经过数十次的奔波,为因工伤截肢的何锡军追讨补偿款。当疲惫不堪的席爱连夜把105万元送给他们时,他们全家人都哭了,用何锡军的话说,“截肢都没哭,我们是被席爱的爱心感动哭的。”何锡军没有想到,一个不沾亲带故的人,不要任何报酬,会如此上心地帮助他们,跑法院、和企业交涉,不厌其烦。

  席爱是谁?太原市助残帮扶协会会长。这个创办了太原市助残帮扶协会的中年人,已志愿从事公益事业32年,2009年7月,席爱还被授予“全国助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32年的爱心事业感动了太多的人。无数受他资助过的人都感激地说,“席爱是爱的使者。”

  据不完全统计,在席爱的带领下,太原市助残帮扶爱心协会坚持为外来务工人员维权,从2009年至今先后讨回工伤赔偿金2000多万元,最高赔偿金达130万元。

  “席爱热线”也成了最受市民欢迎的24小时不停机的爱心连线。

  “以爱的名义,为民生立命。”席爱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30多年来,席爱的爱心撒播得越来越广,而自己家的钱却变得越来越少。他是残疾朋友的兄弟姐妹,是孤寡老人的亲生儿子,是伤残民工的知心朋友,却没有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更多的利益。听到别人的微词,席爱总是说,以自己做示范,推动社会人与人相互关怀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过去32年的时间里,席爱以自己的爱心行动带动了更多的人。他说:“需要我们伸手帮助的人还有很多,每每想到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们就寝食难安。虽然协会到现在还没收到过一笔爱心捐助,但我相信愿意伸出援手的人会有很多,过程可能很艰难,但受益者获得的快乐将会让这个社会充满爱。”

  “两位女同志,请走人行道,别乱穿马路!”“要变灯了,快走几步!”……每天早上,在太原市五一广场东南路口,都会有这样一个人——身穿运动衣、套一件荧光背心、背心正中间是3个红色的大字:志愿者。

  左手高举正面写着“雷锋榜样”,反面则是“饮酒切勿开车走,家人愿君平安归”的交通安全提示牌,右手拿着自制的喇叭和红色小旗,嘴里含着口哨,老人腰板直挺,精气神十足。

  他的特殊装扮以及沙哑有力的疏导声成了该路口一道独特的风景,他叫马金明,今年73岁,现在的身份是“义务交通疏导员”,已持续从事公益活动10多年,在太原从事义务交通疏导工作也有3个多年头了。

  初雪后的太原,寒风瑟瑟。“今天怎么没见到马大爷啊?”3月1日是星期六,太原市人才市场例行人才招聘会,人多,车多,更需交通引导。细心的市民发现,马大爷平时这个点按理说会在这儿疏导交通,今儿怎么不见人?记者多方打听,终于找到马大爷电话,在电话中,他告诉记者,正在往广场这边赶,路途比较远,需要换乘两班车。

  为什么会做志愿者呢?老马说,因为他曾接受过别人的帮助。

  马大爷是阳泉平定人,初中毕业,年轻时在太原一家名叫“林香斋”的国企饭店当服务员,34岁那年,因帮助单位抬煤不小心摔残,医生诊断是永久性瘫痪,从此他便与病魔开始了抗衡。“当时挺难的,家里家外都是老伴在打理,幸亏有单位,还有社会上各个方面好心人的帮助,我们家才度过了那个坎,所以当时就暗暗发誓一定要争气,一定要早点站起来回报社会。”马大爷说。

  也许马大爷的精神感动了上苍,8年后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行走了,连他的主治医生都很惊讶,怎么可能?“我到现在还没听说过被医生诊断为永久瘫痪的人也能站起来,我靠的就是一个信念——回报社会。提起那段日子,马大爷眼神里透出一种兴奋。他说那时候每天就想着回报社会,因为在他最无助的时候是大家给了他帮助。

  在病床上瘫痪8年到奇迹般拄着拐杖行走,这个转变的确让马大爷及家人兴奋了好一阵子,但要想真正脱离拐杖独立做事还需漫长的休养,从拄着双拐行走到单拐行走,再到脱离单拐独立行走,用马大爷的话说,他度过了人生中艰难又充满希望的一段日子。

  “当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我就想着做点什么回报社会,最终决定去上海。当时我已经快60岁了,岁数大了,再加上学历又低,在上海想找个工作谈何容易。没办法,一家人在上海总得生活,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帮别人家看孩子、做清洁工以及钟点工等服务行业的工作基本都干过。”但有一点,马大爷没有忘,只要一有时间,老两口就去做善事,帮社区发个传单,疏导个交通,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马大爷和他的老伴都抢着干。2010年上海世博会,马大爷还成了世博志愿者。

  岁数大了,对家乡的思念越来越浓。4年前,马大爷和老伴回到了太原。他想在太原市组织个老年人公益宣传队,继续他在上海的公益事业,可不曾想受到了重重的打击。

  “当时太原某家电视台对我义务疏导交通的事给予了充分报道,但他们邀请的点评嘉宾却说,我们做的事无法可依,如果每个人都像我们一样搞,那社会还不乱套了。”这一点评不要紧,吓跑了那拨本想着跟马大爷一起做公益的老人。马大爷说当时很气愤。我做的事是正事,在大上海那地方,当地政府都支持我做公益的事,为什么太原这边却有反对的声音?更荒唐的是在太原还有人骂他“神经病”、“不正常”,提起自己此前在太原遭到的种种不理解,马大爷就显得特别激动。

  当然,也有让马大爷感动的时候,比如说,天热了有路人看他不停地说话疏导交通,就会给他送瓶水;下雨了,也有好心人给他送把伞。“我不要,他们非要给,若是收了就再转手送给别人,我做的是正事,我相信总会有人理解我的。”

  采访中,记者与老马谈到当下雷锋精神遭遇诸多挑战,比如“深圳外企女在地铁口晕倒死亡”的新闻热议,一些网站描述:“5人路过未施救”“7人路过无人施援手”“晕倒无人相扶”。老马说,这些年忙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这些方面少了好多。倘若晕倒的是自己的亲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发生意外,更不希望遭遇这种“救助迟滞”。

  老马说,自己做的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出名,是想通过现身说教,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公益志愿事业中来。

  “希望通过你们的大力宣传,让纪念雷锋精神的活动和制度能够常态化,不是说只有到节日那天人们才出来‘学雷锋’、做雷锋精神的志愿者,应该长期坚持下去。‘雷锋志愿者’是个崇高的称号,身为志愿者一定要有耐心和爱心。大家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让雷锋精神永存心中。”他说。(裴云锋 蒋玮 孟志远 闫淑芸 秦韶锋 原建猛)

雷锋短暂而又精彩的一生

  雷锋,湖南望城县人,1940年 12月 18日出生,1962年 8月 15日在部队因公殉职,去世时年仅 22岁。英年早逝的他获得了极高的身后哀荣,被称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帮助了无数人,一部可歌可泣的 《雷锋日记》 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雷锋1960年入伍,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汽车兵,当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抚顺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成立时,他把自己在工厂和部队积存的100元钱捐献给公社。当他得知辽阳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水灾时,他又将 100元寄给了辽阳市委。入伍不到三年,先后荣立过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1961年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1963年 1月 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同年3月 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 3月 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习近平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