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组织负责人

让志愿服务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来源:中国志愿    时间:2016年04月12日

  让志愿服务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河南省濮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崔清林

  濮阳市地处河南省东北部,豫鲁冀三省交界,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濮阳文化底蕴厚重,是“颛顼遗都”、“帝舜故里”、“华夏龙都”。濮阳杂技享誉中外,是“中国杂技之乡”。

  近年来,我市把志愿服务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道德建设高地的重要抓手,着力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上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央文明办四次在我市举行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我市四次在全国志愿服务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和交流经验;濮阳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被命名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目前,全市23万余名志愿者、1000余个志愿服务队常年活跃在濮阳的大街小巷、社区、农村,活跃在每一个有需要的地方。他们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时间累积300多万小时,用爱心温暖着这座城市,也使志愿服务成为濮阳最闪亮的名片。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是河南省最早注册成立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城市,市委书记亲任志愿服务领导协调小组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政委。健全县(市直、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志愿服务协调组织和志愿服务联合会(协会),组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民间组织四类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构建了“四纵四横”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使志愿服务工作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形成全方位覆盖。

  加强阵地建设。通过争取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资金、财政投入、民间募集等各种形式,筹集资金近千万元,高标准建设了10个志愿服务总站;在城区82个社区、全市618个文明单位、58个文明乡镇和15个示范村建设了志愿服务站;在公用事业、卫生等30多个行业和行政服务中心、人民医院等100多个窗口建设了“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全市逐步形成了网络化、全覆盖的志愿服务管理平台。

  规范注册管理。我们在河南省率先开发志愿服务网、志愿服务注册记录系统,建立全市统一的志愿服务注册记录制度,实现对志愿者身份资料、服务时数、培训教育、星级认定等核心业务流程电子化管理。完善志愿服务招募注册制度,规范了志愿者招募的标准、条件和流程,逐步健全经常性招募与应急性招募相结合、社会化招募和组织化招募并举的招募机制。推行志愿服务“爱心银行”存取制度,积极探索志愿者激励回馈新模式。

  二、强化活动引导,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生活化

  发挥党员引领作用。以城区82个社区志愿服务站为依托,建立社区“奉献园”,健全定点奉献、定时奉献、定项目奉献制度,积极引导市直各级各单位党组织与城区每个社区进行对接,组织党团员志愿者到社区报到,每周六到社区开展扶弱帮困、便民利民、精神生活、治安稳定、环境保护五大类“奉献爱心”活动,促进了党员志愿服务常态化。紧扣群众需求,开展“万名党员干部回千村认领微心愿”活动,把收集的群众难点热点问题分解成“微心愿”,充分整合党员“微力量”,圆梦群众“微心愿”,以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树立共产党员良好形象。

  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把空巢老人、农民工、残疾人、留守儿童等作为服务重点,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明确服务流程,有针对性地组织家政服务、文体教育、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等居民所需的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市有3500余名空巢老人、780余名残疾人、4000余名农民工、15000余名留守儿童得到了经常性的关爱帮扶。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城区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农村开展健康直通车、信息直通车、科技直通车、文化直通车等农村志愿服务活动。仅去年一年,就组织文艺志愿者送戏下乡476场,为农民义写春联1万余幅、拍摄全家福1万余张;组织科技志愿者开展“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行动,发放资料5万余份,扶持致富项目2300多个;组织医疗卫生服务团巡回义诊100余次,服务农民2万余人次,完成手术194例,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册。打造农村志愿服务亮点,在58个文明乡镇和15个示范村全部成立志愿服务队,开展“三关爱”、民事调解、文体活动、清洁家园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新亮点。

  开展全民公益活动。推进“全民志愿、月行一善”,确定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为“全民公益日”, 每月一个活动主题,谋划了36个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和180个选择性志愿服务项目,引导机关单位、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家庭,按不同群体特点与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目前我市已组织全民公益活动12次,做到了月有专题、周有活动。创新公益活动方式,推出“友善墙”“心愿墙”“爱心小屋”“待用快餐”等公益服务项目,给更多善人善心善举善行搭建平台,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内心充满温暖。濮阳已经形成了“人人做公益”的生动局面,实现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化和生活化,志愿服务真正融入到濮阳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加强示范引领,推动形成“做好事、长好心、当好人、有好报”的浓厚氛围

  培育活动品牌。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精心设计、重点培育了一批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爱周六、文明交通劝导、老李热线、“送光明”等3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已成为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项目。“爱周六”志愿服务项目被表彰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文明交通引导志愿服务项目等被表彰为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对民间公益服务组织进行引导扶持和资金支持,“益点爱”助学、“舞之韵”文艺活动、唐小宫随手公益、杨再华社区巡防等一大批民间志愿服务亮丽品牌脱颖而出。

  推举先进典型。近年来,我市培育推举了一大批富有濮阳特色的雷锋式先进集体和个人,2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3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老李热线”被表彰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岗;宋丽萍被命名为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全国首批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志愿者、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宋亚萍被命名为全国最美志愿者;韦德华被命名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培育志愿文化。在新闻媒体长期开设“学雷锋,我行动”“德耀龙都”“濮阳好人”等专题专栏,利用宣传栏、道德提示牌、电子大屏、公益广告等,大力宣传雷锋式模范人物和优秀志愿者的先进事迹;连续5年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宣传月活动;将志愿服务理念融入地域特色文化之中,创作反映道德模范、志愿服务典型的小品小戏、微电影,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升濮阳人的“精气神”,营造出浓厚的志愿服务社会氛围,“好人现象”日益放大, “做好事、长好心、当好人、有好报”在濮阳大地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