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安徽

太和县文化站 给留守儿童另一个“家”

来源:安徽日报    时间:2018年12月10日

  近日,太和县桑营镇综合文化站“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辅导服务”项目入选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年度典型案例。这家乡镇文化站能够跻身全国典型,是因为提供了当地留守儿童渴望的文化服务,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另一个家。

  文化站是个多彩的“家”

  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每到节假日,太和县桑营镇综合文化站里都会有一批特殊客人——当地留守儿童,年幼的由长辈领着,年龄大些的自己背着书包就来了。他们有的在图书室读书或翻看报刊,有的在电子阅览室网上冲浪或与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聊天,有的在琴房里弹奏电子琴或在书画室里挥毫书写作画。文化站还组织留守儿童看戏看电影看展览,开展春游活动,集体到上海参观,到大学校园参观。

  “我父母在杭州打工,平时跟爷爷奶奶生活,每到暑期就十分枯燥,听说文化站有老师辅导电子琴,我第一个报了名。 ”淝南小学六年级女生丰慧开心地说,“通过一个多月练习,我能弹几首歌曲了。”“儿子媳妇都出去打工了,小孙子在文化站玩得开心,我就放心了。 ”桑营镇丰李村72岁的杨春兰老奶奶经常到镇文化站找孙子丰成成,看孙子与同伴在屋里读书或在院里打球,陈奶奶悬着的心就落了地。村民们纷纷点赞文化站“做好事”“做善事”。

  桑营镇地处阜阳市北大门,多数农民外出务工,当地留守儿童高达学生总数的80%。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不少人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交流的情况。早在2011年,桑营镇文化站站长高士彬兼任镇共青团团委书记,就关注着留守儿童问题,在镇党委政府指导下,探索利用基层文化阵地关爱留守儿童的路径,多年来坚持不懈。 “我们搭建关爱平台,开展留守儿童易于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高士彬介绍说,文化站在保障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设了服务留守儿童的阅览室、书画创作室、电子琴室、心理咨询室。

  如今,桑营镇文化站成为了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一个富有文化色彩的家。

  我家的“亲人”数不清

  当留守儿童在文化站学唱京剧《红灯记》,唱到“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这句唱词时就会产生联想,想到自己在文化站内外的亲人也多得“数不清”。

  桑营镇文化站在提供活动场所的同时,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聘请专业人员提供各种服务,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镇上通过宣传发动,由文化站牵头成立了太和县北部六乡镇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伍,在册180多人。由政府出资,对这些志愿者进行积分考核奖励,从而使志愿者活动常态化。他们像亲人一样,经常出现在留守儿童面前,嘘寒问暖,释疑解难。镇党政机关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成为代理家长,和留守儿童做朋友,经常带他们在文化站读书、辅导作业、做亲子游戏;文化辅导员传授国学经典,手把手指导书法,手工制作;退休干部高克允讲革命故事,对孩子们进行传统教育;退休的老教师丰含祥送上法律课,辅导儿童预防违法犯罪、防溺水、防范邪教知识……

  淝南小学三年级学生陈红说:“过去一放暑期,奶奶就把我送到外婆家,整天就是闷头写作业或看电视。现在有了‘暑期乐园’,有老师和志愿者哥哥姐姐们组织开展的学习和游戏活动,还有同学相伴,真开心。 ”

  陈红提到的志愿者,是文化站接来的高校志愿者。上海海事大学青春启航团队来桑营镇举办活动坚持7年之久,利用寒暑假开设航海小知识、医疗急救、趣味配音课堂、品味安徽优秀文化等特色课程;开展趣味运动会、VR体验课堂,让孩子们足不出户便感受到新鲜知识,开拓视野;引入机器人建模实验室,让孩子们动手实践。志愿者通过引导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桑营镇还与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等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基地,签署帮扶关爱协议,安排一批批优秀大学生前来开展活动,使留守儿童由缺乏亲情陪护变为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爱,“亲人”多得数不清。

  春雨润物相伴成长

  文化站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园地。

  镇上今年受到课外辅导的留守儿童有200多人,其中有9人成绩进入学校年级前10名,30多人受到文化技能培训,七八人达到登台表演的水平。

  高源今年上七年级,为了提高语文成绩,培养文学兴趣,他时常来到文化站里看书,抄写经典名句。中学生徐雨晴更是受益者之一,课余时间常到农家书屋、文化站阅览室读书,成为远近有名的“小书迷”。在“我的书屋,我的梦”全国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中,她的征文《留守盛夏,书屋为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优秀作品。在她带动下,小伙伴纷纷到文化站看书、习字。

  当地女青年张怡二十多岁就创办了演艺公司,受人称赞,她的成长与文化站分不开。当她还是个十来岁的留守儿童时,就经常参加文化站的戏曲观摩和培训,耳濡目染,形成喜好,养成专长,为如今的创业提供了机遇。

  张淑贤曾经是个留守儿童,现在是安徽财经大学的大学生,她深有体会地说:六年前她是名初中生,是个不服家长与老师管教的叛逆少女,每天迟到、旷课,跑出去疯玩,甚至偷父母钱买了一部手机,成绩一落千丈,在班里“倒数”。所幸,这时候文化站迎来了大学生志愿者们。这些来自大都市“头上戴着光环”的大哥哥姐姐们没有把她当坏孩子,而是一直微笑着鼓励她,给她发学习用具,带她到文化站读书、玩游戏。她开始期待每一天与志愿者哥哥姐姐们的相处,一大早就带着弟弟跑到他们住的宿舍找他们聊天,参加活动。直到现在,她想起那段时光都觉得很温馨。因此,她考上了大学之后,参加了学校支教组织,乐意回到镇上给留守儿童义务上课。

  就是这样,许许多多的徐雨晴、张怡和张淑贤们,在文化站参加活动,得到关爱,沐浴着一份健康成长必需的阳光雨露。

  文化站为留守儿童展示才艺提供舞台,选拔的节目在省市县多次获奖。文化站站长高士彬欣慰地说,关爱留守儿童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也反过来促进了文化站开展活动。每当站里组织演出时,只要有经过培训的儿童登台表演,场面就更加热闹,吸引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大家人还有许多亲友前来,喜气洋洋地观看,鼓掌叫好,摄影录像,让他这个文化站长看了心里也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