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联动态

热点新闻

热点图片
工作动态

重温总书记贺信 || 专家谈

来源:    时间:2022年07月22日

开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新局面

陆士桢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对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一系列重要原则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志愿服务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方向原则。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召开的重要时刻,重温总书记贺信,学懂悟透其中重要的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志愿服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的基本定位,以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功能指向。其次,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实践特征,立足基层,重视广泛参与的群众性互助,不断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模式。第三,我们要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制度常态化的建设发展方向和目标,推进各级党委和政府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要充分发挥我们国家的发展优势,制度优势,创新和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发挥中华民族几千年优良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国志愿服务文化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指导下,推进志愿服务在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跨越式发展。

进入新时代,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实现小康之后,获得相应物质满足的中国广大民众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满足美好生活的内在需要。我们要发展建设好志愿服务,以此进一步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立足新发展阶段   推动志愿服务新发展

丁元竹

7月23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致函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代表大会这三周年。重温总书记的回信,思考志愿服务事业,当前志愿服务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新发展契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多次对志愿服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党和国家重要文件,对志愿服务也做出了重要的部署,是新时期发展志愿服务的重要指南。

当前,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就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结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积极推动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让志愿服务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与抗击疫情常态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志愿服务在新发展阶段具有更大更广阔的空间。

重温总书记贺信,要坚持志愿服务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坚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立足发展大局,深入实地探索人民群众在志愿服务中的实践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把志愿服务推向新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挖掘志愿服务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国志愿服务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落实总书记批示,要探索和构筑志愿精神的精神谱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雷锋精神、抗疫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等,构成了中国志愿文化的精神谱系。对这些精神谱系深入挖掘、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的志愿价值,志愿精神,成为对人类文明的新理念。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


发挥社会治理作用,彰显新时代志愿服务价值

张 翼

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中央文明委的统一领导下,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统筹协调下,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取得了长足进步,发挥了社会治理作用,彰显了新时代志愿服务价值。

首先,一系列中央政策文件为新时代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法治化提供了依据。2014 年,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要求建立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2016 年,经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中央文明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发布了《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2017 年,国务院颁布《志愿服务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志愿服务的全国性专门法规,对规范和促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条例开宗明义指出,“制定本条例”的目的在于“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 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在本次疫情治理中,各地志愿者主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深入解释依法进行疫情防范的重要性,深入践行依法防疫的时代内涵,将志愿服务纳入法治轨道,将民众自发的防疫治疫活动纳入法治渠道。实践证明,现代化的志愿服务,就是法治化的志愿服务。

其次,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已经初步实现组织化。当前,我国注册志愿团体已超过 68 万。其中,机关单位、企业主管的团体占总数的43.51%,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与挂靠在社区的团体分别占总数的 17.69% 和16.18%,社会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团体占总数的 8.58%,其余为高校团体和社会组织团体。在组织化的同时,志愿服务的区域联合与跨区域联合也渐成趋势:从全国和各地的整体状况看,全国层面已有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也正式成立,各地也相继成立省级志愿服务联合会,完善了志愿服务的行业化组织过程。

在现代化过程中,民间的、以个人为单位的志愿服务是必要的,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感召之下,在我国志愿服务注册人数迅速增加的大背景下,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对服务优质、运转高效的志愿服务组织机制的构建,切实解决文明实践谁来做、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正是各级各类组织起来的志愿团体,在第一时间与社区组织对接起来,担当起了繁重的防疫治疫任务。

最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专业化进程不断加速。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四十多年的发展,使我国发生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后工业社会的大转型,这种转型提升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 使恩格尔系数下降到 28.2%(其中城镇居民为 27.6%,农村居民为 30.0%)。这说明我国居民加快了消费升级步伐,将越来越多的收入用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安全舒适居家环境的改造、身心健康的维护、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等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人的消费方式已从模仿型波浪式阶段向个性化多样化阶段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伴随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提升,其对志愿服务质量与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要求也提高了。因此,志愿服务需要适应于时代变化而与时俱进地改革;志愿者需要及时提升自己的智能化、多样化服务能力;志愿服务组织需要以项目化为抓手,调动志愿者的学习积极性,构建丰富多彩的专业队伍,针对需求侧的变化而促进志愿服务的供给侧改革。近年以来,我国志愿服务的模式,发生了从单纯打扫卫生、扶弱助残、大型会议秩序维护等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治安、环保、 养老等专业化领域的转型,志愿服务活动也开始由零星分散、突击性、节日性、仪式性向日常性、社区性、多样性转变。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

谭建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勉励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在《贺信》精神的激励下,从2019年以来,我先后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县区,230多个镇村进行志愿服务的调查和辅导。这期间发现志愿者在“三走进”中作出了奉献、获得了成长。一是在基层做好服务。在社区和农村发现越来越多志愿者深入群众之中,了解需求、真诚服务。志愿者在关爱和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改善生活的过程中传递党的温暖、传递社会温暖。二是在基层感悟社会。许多志愿者尤其是青年志愿者,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开展服务的时候真正了解中国的社区、真正了解中国的农村,既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特别是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成果,也看到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更加愿意齐心协力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建设富强美丽中国。三是在基层提炼真知。志愿者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服务与实践中,更加深刻领会新时代新思想的伟大意义,更加深刻理解新时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和判断能力,成为有信念、有追求的好人。四是在基层创新发展。志愿者在走进乡村、走进社区的时候,不断发现社会新需求、群众新需求,不断创新志愿服务理念,从扶困助弱延伸到助力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助力社区治理、助力生态环保,让志愿服务拥有越来越广阔的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志愿者根据社会要求、群众需求,不断策划和实施富有特色、富有实效的服务项目,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尚提供支持。因此,在实现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志愿者要更加积极主动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作出更大更好的贡献。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